课堂上,为什么有的学生的提问让人生厌

课堂上,为什么有的学生的提问让人生厌

刚刚说了,我们要怀着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顶撞”老师的行为,但是学生顶撞的前提是真的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可以,现在我们说的是另一种行为即让老师生厌的问题。

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每当老师解释一个知识点举例子的时候,学生都能立马说出反例来反驳,年龄阶段越低的学生越是如此,比如说,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人们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量,讲到这里的时候,有学生可能立马会提出反驳:“有钱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物价上涨对有钱人来说不会影响什么。还有讲到一般情况下,人都是理性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也会有学生提出反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行为不是好学的体现,而是“抬杠”的行为,当然,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所有的事物都有例外的一面,辩证法无所不在,关键在于哪一面是主要的。

在哲学史上,古希腊曾经也出现过这样一批人,被称为“智者”,他们热衷于辩论,并且还收费授徒,教别人如何进行辩论,不过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真理,而纯碎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并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拼命攻击对方的不完善之处,属于诡辩的成分比较多。比如,如果你生活在古希腊,碰到了智者普罗泰戈拉,你问一下今天到底冷不冷这样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告诉你,如果你觉得冷那今天就是冷,如果别人觉得不冷,那今天也可以说不冷,这个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这个世界,每个人感受不同那么判断这个世界的标准就不相同。这基本是否定了我们可以认识真理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白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

诡辩家就是如此讨人厌,因为他们辩论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为了反驳而辩论,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真知识。如果我们老师的课堂上多了几位这样的学生,这也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