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难忘祖宅 牢记祖训

(0)

相关推荐

  • 【3352】重庆傅氏|2017年赴平陆祭祖——序

    重庆傅氏2017年赴平陆祭祖 --序-- 重庆|傅剑波 裔衍古虞世泽长,勋铭傅岩家声远! 在这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农历四月初八,这是全球傅氏始祖.圣人傅說公诞辰3352周年纪念日. ...

  • 和州杨家四修家谱序---泽东公四修家谱序

    杨氏家族自明朝开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这六百多年来,家谱断断续续修注过三次,特别是第三修家谱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为我们家族后人的联系提供宝贵数据. 我的祖父先德公自1932年从枝城 ...

  • 老屋吟(打油诗)

    老屋吟(打油诗) 高文斗 祖辈传下两间房, 摇摇欲坠前支梁. 父母一生住此屋, 上无顶棚土为墙. 两扇木门疏漏风, 一堂一屋睡土坑. 下雨季节屋漏雨, 上房揭瓦抹泥忙. 冬天取暖多烧火, 数九椽栈打雪 ...

  • 【长阳古民居】马坪村覃家老屋

    相关文章: [长阳古民居]七里坪村朱家老屋 [长阳古民居]邓家冲村丁家老屋 [长阳古民居]郑家老屋 [长阳古民居]中西合璧的邓国瓛老屋 古城村张氏宗祠遗址 [长阳旧影]1907年,高家堰杨氏民居及人物 ...

  • 走遍辰溪,忘不了家乡团坡

    俗语说得好:"金屋银屋不如自已家中的烂狗窝",家乡永远都是游子的终点站,家乡永远都是每个游子的赤情所梦处.包括我也一样,也有着家乡难忘的情怀.地处瑶乡深处的腊天溪畔,有个近600多 ...

  • 【讲述永州故事】值得去保护的精神家园:东安横塘周家大院

    [讲述永州故事]值得去保护的精神家园:东安横塘周家大院 图/文   陈瑜 我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有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村名--横塘镇横塘村周家大院,说它熟悉,因为相距不远,也有身边的朋友出生在那, ...

  • 晒晒我们家120平新家,花5万装修,全屋大白墙,有家的感觉真好

    买下房子其实已经将家底都掏空了,所以交房的时候,也没什么钱装修了.水电比较重要,花了3万做,其余的硬装也就零零散散花了2万,就这么简单的装修,我感觉住着也很舒服. 全屋大白墙,没过多华丽的装饰,客厅就 ...

  • 【永州古村落】东安横塘村:安详静谧的精神家园

    东安横塘村:安详静谧的精神家园 图/文   陈瑜 东安有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村名--横塘镇横塘村周家大院,说它熟悉,因为相距不远,也有身边的朋友出生在那,说它陌生,一直在永州有名古村落找不到它的相关记载.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家·老屋·乡愁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家 老屋 乡愁  安徽  苏更生 折不完的河堤柳,望不断的岭头云,听不尽的杜鹃啼,弹不尽的相思曲. --题记 每一个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风景这边独好

    前几天我游张家界,当天下午就去了风光旖旎的凤凰古城.沱江两岸的古城区是这里最热闹的地方,美丽而古朴.由各具特色的虹桥.跳岩桥.雪桥和华南大桥相连接,形成这一个独特的"古城青山抱,沱水穿城过.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下三山的故事

    下三山的故事 下三山北临金塘港洋面,南联千米外的横浦.二千米外的新碶,隶属于横浦村.顾名思义它由临海的三座山组成.由于山小地僻,名不见传,因而无论官方或民间,皆以下三山称之.其中东.西二座主山,这里姑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我的婚衣

    小时候,逢年过节能穿上一件由母亲自缝的粗布新衣,简直就象得了元宝似的,能让我前前后后高兴好一阵子.俗话说,"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自己在兄弟中正好是排行老三,青少年时期虽没有被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父亲的百岁人生

    为人之父十有八九深受子女们的爱戴和崇敬,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他令我骄傲,令我久久怀念. 父亲出生在贫寒家庭,年幼时意外丧父,使原已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困境.祖母在掏空了家底苦撑二年后,迫不得 ...

  • 【金色年华】| 虞松达作品:汉乘风登云楼

    我老家的祖基地处现在的明州路和长江路交汇处,曾称"虞家大屋",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分老屋里.新屋里.前头屋和三间头,共四幢坡顶瓦房.我家位居老屋里的西北角,弄堂到底,有后正间.后所. ...

  • 【红色记忆】| 虞松达作品:我家来过三趟兵

    SWEETING 母亲在的时候常常和我唠叨说,从前我家来过三趟兵. 那还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血气方刚的爷爷独斗劫匪意外身亡后,父亲去上海谋生,母亲与奶奶在老家相依为命.这一年姐姐五岁了,母亲又有了身孕, ...

  • 【佳作有约】| 虞松达作品:你说这事巧不巧?

    我读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初夏早晨,一位农妇提着礼物来学校,要求老师们帮她寻找昨晚搭救她家落水小孩生命的二位学生.可是一天过去了,老师们查来查去就是无人知晓,更没有人自告奋勇站出来.第三天,一个偶然线索, ...

  • 【文学争鸣】| 虞松达作品: 公公和他的老黄牛

    我长在农村,幼小的时候,就和族里一位公公成了忘年交,常常跟着公公屁颠屁颠转. 公公是一位聪明勤劳的人,年轻时能自制车盘自打船.后来公公家的牛.犁.车盘都归属了互助合作社.由于六十余岁的公公与那十多年同 ...

  • 老话说“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牢记祖训错不了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虽然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但有些民间潜在的规矩,哪怕相隔万里,却是相同的!尤其是这些规矩,还是我们的祖先经过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了! 特别是和家中老一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