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六十五首《筹边楼》(薛涛)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肆】

 筹边楼

【中唐·薛涛·七言绝句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拼音版

píng lín yún niǎo bā chuāng qiū,zhuàng yā xī chuān sì shí zhōu。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zhū jiàng mò tān qiāng zú mǎ,zuì gāo céng chù jiàn biān tóu。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作品介绍]

《筹边楼》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筹边楼壮观景色的描绘和时过境迁、时移事异的感叹,表现了诗人托时感事,忧心国事的真挚感情。前二句侧重叙述、描写,写出楼的高峻、壮观,点明筹边楼扼川西首府形胜之地。后二句侧重议论、感慨,严正批评边将的短见与贪婪。全诗章法严谨,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语言雄豪精警,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注释]

⑴筹边楼:唐代名楼,位于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镇西川节度使,次年秋为筹划边事所建,故名。
⑵“平临”句:谓楼之高度与空中的彩云飞鸟相平。八窗秋,凭窗远眺,可见八方秋色。
⑶壮压:谓高楼可震慑川西四十州之广阔土地。西川:四川西部,为唐边境。四十州:一说“十四州”。据唐代卢求《成都记》:“蜀为奥壤,领州十四,县七十一,”
⑷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部,总称西羌,以游牧为主。
⑸边头:边塞前沿。

  [译文]

筹边楼高耸入云窗外一片清秋,气势雄伟豪壮威震西川四十州。
各位将领不要贪图羌族的骏马,楼的最高层可看到边塞的尽头。

  [作者介绍]

薛涛(约768~约834),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早年去世以后,薛涛和母亲相依为命。薛涛聪慧貌美,八岁能诗,熟悉音律,多才多艺,声名倾动一时。薛涛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薛涛得以召见并入乐籍,成为歌伎。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过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今有浣花溪公园),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有《锦江集》五卷,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赏析

壹/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王建这首《寄蜀中薛涛校书》,表明了才女薛涛是为时人所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过得安闲宁静的。然而,她没有躲在枇杷门巷这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现实隔绝开来,这首《筹边楼》,便是她关怀时事政治心情的真实写照。

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见李德裕建筹边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一带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832)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诗的开首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雄浑,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耸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此时时过境迁,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感时伤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陡然一转,与上文跳脱开来,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此诗前两句写景,气象万千;后两句叙事,说明时移势异。诗人的沉痛感受与前两句的壮伟大不相同,在前后对比描写之中,充分显示出女诗人心系国势盛衰的宏深器识和忧国忧民的生动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在中唐诗中并不多见。

名家评价

明·钟惺《名媛诗归》:教戒诸将,何等心眼,洪度岂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涛《送友人》及《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诵。然如《筹边楼》诗寄托深远,有“鲁嫠不恤纬,漆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
佚名

赏析

贰/

薛涛是唐代的女诗人。说到她,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与其有关的成都名胜古迹:西花潭、浣花溪、万里桥,碧鸡坊、枇杷巷、吟诗楼、薛涛井及松花彩笺(薛涛笺),等等。其实,这些大多是后人炒作,真正能反映这位女诗人思想境界和艺术才能的,《筹边楼》应是其代表作之一。

文宗太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据史书记载,西川南临南诏(后称大理),西接吐蕃,乃边陲重地,当时正是多事之秋。李到任后,马不停蹄,召集军中老战士、少数民族人士及一切熟悉边疆事务的人,遍访山川、城邑、道路,绘成地图,在成都西居高点上,构建筹边楼。在楼的四壁画出西蜀四周山川险要地图,便利李同其将领僚属研究边防方略。由此可见,筹边楼是一座以军事为目的的建筑,对西川边防具有重要意义。李德裕入蜀不到三年,南阻南诏,西拒吐蕃,边防巩固,人民安居,生产发展,政绩卓著。

薛涛的《筹边楼》就作于李德裕建楼离蜀后这个时期,为文宗大和六年(832)左右,这时的女诗人已是年过古稀七十开外了。按照同代诗人王建所写:“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薛涛应是在枇杷巷里安度寂静的晚年,怎么还会有如此火热的一颗心,关心政治时事,注意边防安全,提笔挥就这首堪称“一代之雄”的绝句?

诗的开头极写楼的高峻,筹边楼挿入云霄,与飞鸟齐平。若在秋天,天旷气爽,登楼而上,从八面窗户朝外望去,周遭情景,尽收眼底。这样一座雄伟挺拔边防建筑,气势之“壮”,充分显示了西川首府形胜之地的气度和大唐安抚边防的坚强力度,完全可以保证西川三十八州的安定团结。

然而,诗人的眼光不仅停留在静止的建筑上,她比在筹边楼上看到的更远、更透。远的是,李帅走了,边境还能保证今日的安宁吗?诗人思路清晰、看透实质,边疆的根本安定,就是各族人民的和睦共处,就是说各民族的人心稳定作用,远远大于筹边楼。“诸将莫贪羌族马”,诗人犀利地点出,边境以往连续多事的根源,在于唐将的贪婪腐败。他们眼光短浅,图谋小利,往往酿成动乱大患。据《旧唐书·党项羌传》,羌族是居住在西川松州以北的党项羌族。该地区出产良马,以往边关将士强行勒索羌族人的马匹,无端寻衅,导致边疆骚乱之事屡有发生。最后一句“最高层处见边头”,是一语双关。筹边楼居高临下,登上最高一层,眺望边境,一目了然,既可发现边境前线的外来侵犯,也可监督大唐将士的不端行为。换句话说,真正的高大边楼、铜墙铁壁,是在各族人民的心里。只有各族和睦相处,边境才能相安无事。托意深远,语重心长,诗人的眼光和思想高度“非寻常裙屐所及”,是一般女子无法比拟的。

佚名

赏析

叁/

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独居浣花溪40余年,尽管晚景凄凉,但她并未将视野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没有忘怀现实和国事,在她死前二年,即文宗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成都府治之西建筹边楼。翌年秋,薛涛有感作是诗。

李德裕建楼之由,《新唐书》盖有记载:“蜀自南诏入寇,……遇隙而发,故长驱深入,蹂剔千里,荡无孑遗。今瘢夷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乃建筹边楼。”又《通鉴》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知筹边楼不仅供观览之用,还与西川军事首领谋略边事有关,反映李德裕拳拳爱国之心。

“平临云鸟”,极写筹边楼之高,它与“云鸟”相平。在天高气爽之秋日,诗人登楼远眺,更显四望宏阔、气象万千。张篷舟《薛涛诗笺》据此诗“八窗秋”之秋字,断言李德裕建楼时间为大和五年(831)之秋,从而否定《新唐书》及《通鉴》之说,我以为不妥。“秋”,非为建楼时间,而为涛登楼观赏之日。第一句从空间写楼之高耸入云,第二句“壮压西川四十州”,从广阔的地域来烘托楼之“壮”,重在突出“壮”字,再加一个“压”字,就把高楼巍然屹立、雄伟壮丽的景象全方位地描绘出来,侧写李德裕防边御敌的雄才大略。

但下句并非紧承前意,而是忽地陡转,另辟新意,告戒“诸将莫贪羌族马”,此出人意表的抒写,似为无根之木,背离诗之主旨,而实有其现实性、针对性。据《旧唐书·党项羌传》载:“大和。开成之际,其藩镇统领无绪,恣其贪婪,不顾危亡,或强市其羊马,不酬其值,以是部落苦之,遂相率为盗。”可见边将贪婪残暴,恃强凌弱,掠夺少数民族人民的牲畜,致酿成边祸,不可收拾,时亦有之。诗人深谋远虑,以此着笔,是更深一层的写法,显见其见地不凡,这哪像出自青楼女子之口,简直是具有政治家的眼光!钟惺赞曰:“教戒诸将,何等心眼,洪度岂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名媛诗归》)

末句总收回顾,点明告戒之由。“最高”与首句“平临云鸟”应照;而“边头”又紧承第三句之“羌族”,除暗写楼高外,主要说明蜀地距羌地极近,“凡虏之情伪尽知”,因而易生掠夺之心,故诗人深以为虑、为戒。《四库全书总目》曰:“其托意深远,有鲁厘不恤帏,漆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

全诗叙述与议论结合,前二句着力叙写,后二句重在议论,言直而意远,诗情跌宕,寄慨良深,令人一唱三叹。

佚名
赏析

肆/

筹边楼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唐书》载“李德裕建筹边楼于成都府治之西,四壁图蛮夷险要,日与习边事者筹画其上。”

起句气象非凡,写高楼拔地而起,耸入霄汉,以云鸟衬托其高度。八窗秋,喻其窗户之多,楼内明敞通达,可极目千里。此楼建于秋天,登此楼则四望如一,天高云淡,神情舒爽。次句一个“壮”字,如力重千钧,深蕴内涵。当年李德裕建造此楼,并非只为观赏蜀地风光,而与军事有关。此一“壮”字,不但写出楼之气势,而且又表明此楼关系着西川四十州的利害。表面看,诗人在赞美气宇轩昂、壮观无比的高楼;实际上由楼及人,赞颂前任节度使李德裕筹边用兵的才华、韬略及政绩。并由此产生联想,引发后面的诗句。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第三句虽然宕开一笔,却直抒胸臆,横发议论,内涵更为丰富。筹边楼令诗人赞叹不已,也激起她对现实的无限感慨。一个“莫”字融责备、告诫、规劝等情感于一炉。她希望守边的将领们切莫目光短浅,贪得无厌而对羌族(此处指吐蕃)进行肆意掠夺,那将变正当的筹边为骚扰,造成战火弥漫、民不聊生、边境不宁的后果。末句“最高层处见边头”,仍以楼字作结。“高”、“见”上承“平临云鸟”,与“壮压西川”遥相呼应。此句褒中寓贬,其意是说应以筹边为上策。当年李德裕建此楼,运筹帷幄,使得边境安宁,民人安居。“见边头”意在“远”字,筹边应从大处着眼,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制远。这样的结尾,把劝诫的深意又推进了一步。

短短四句,有描述,有赞叹,有议论,有感慨,跌宕迂回,耐人寻味。此诗托意深远,非寻常女子所思,而更可贵的,是深藏豪情壮志,寓漆室女坐啸风云之意,确是“无雌声”之作,阳刚之美贯穿始终。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