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71—75)

晚风随笔(71—75)

杨逸明


(71)

当代的成功人士是以名利地位作评判标准的。如果你问孔子在七十二弟子中哪个是成功人士,孔子一定会推许颜回。他反复称赞“贤哉回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人在当代社会应该是个失败人士。爱诗写诗的人未必有钱,但也能不改其乐。我们能当个孔子眼里的成功人士就可以了,不必在当今这个只重物质不重精神的社会里成为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当然“一箪食”——一个盒饭或几菜一汤,一瓢饮——一壶普洱或铁观音茶,陋巷——两房一厅或两房两厅,还是要的,因为这是我们写诗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72)

诗要有感而发,这道理人人皆知。但此感非流感,要感他人所未感,要有拔高一些超前一些之感,要有诗感。如果什么感都去发就太廉价了,诗也就流于平庸。此发也非轻易而发,要艺术地诗意地抒发,讲究发的方式。像是酿酒,先是要有好水,后是要有好的酿酒方法。打开自来水笼头和悬崖飞瀑都是“发”的一种方式,你选择哪一种“有感而发”呢?

(73)

学写格律诗词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却时时出律出韵,二是不出律不出韵却总“以辞害意”写不出自己喜欢写的东西,三是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都能不出律不出韵。好象人生也是如此:第一阶段(青少年)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却总是在干不应该干的事和吃不应该吃的东西,第二阶段(中青年后)懂道理了就干应该干的事和吃应该吃的东西但总觉得那些不全是自己喜欢干的和喜欢吃的,第三阶段(中老年后)凡是应该做的事都是自己喜欢做的,凡是应该吃的东西都是自己喜欢吃的,或者说自己喜欢干的都是应该干的,喜欢吃的都是应该吃的。借用孔老夫子的话来发挥一下可以这样表述:先是从心所欲,逾矩;然后不逾矩,但不能从心所欲;最后从心所欲,不逾矩。

(74)

临帖当然要临好的帖。学诗要学大诗人好的作品,但大诗人也并非首首都是精品。老干部临毛泽东诗词的帖,学不像《沁园春》“独立寒秋”和七律“饮茶粤海未能忘”,却学会了“百万工农齐踊跃”和“唤起工农千百万”。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却能飞上云霄。你是鸡只学鹰飞得低的时候却学不会鹰飞向高处,原来还能上篱芭墙,结果连篱笆墙也上不去啦。

(75)

重大政治题材写成诗,要流传很难。毛泽东写红军长征和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重大题材有很多人写,但毛诗流传了,别人写得即使比他好也没有用,因为他是这重大事件的参予者和指挥者。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上天,大家写诗,有十万首,哪首能流传?熊东遨的诗写得好,我记得他的许多佳句,但就是不太记得住“大写中华到太空”那首,虽然那首诗还荣获一等大奖。有人写了赞颂神舟的诗给我看,我对他说:你没有参加制造神舟的工作,你的诗如果要流传也有办法,就是先去消灭另外九千九百九十九首,剩你一首也许就流传了。如果办不到,那就自己动手消灭自已的这一首吧!

参见:

【品读】杨逸明荐诗:《重游白下偶题》

【大家讲堂】杨金亭先生的爱情诗(悼亡诗)读后感(杨逸明)

【品读】杨逸明荐诗一则

【诗话文章】杨逸明|明诗复古给我们的启示

【品读】杨逸明荐诗:《拔牙》

【大家讲堂】当代诗词创作漫谈(杨逸明)

【诗话文章】杨逸明|答某某诗友

【诗话文章】杨逸明|炼字要学会给字秤重量

【诗话文章】杨逸明|重读《革命烈士诗抄》有感

【诗话文章】杨逸明|“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话文章】杨逸明|山水诗写法小议

【大家讲堂】创意自成思想者,遣词兼任指挥家(杨逸明)

【品读】杨逸明荐诗:《乡居晓起》

【品读】杨逸明荐诗:《黄山人字瀑》

【品读】杨逸明荐诗:《次韵奉答退密诗翁》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6—20)

【诗话文章】晚风随笔(21—25)

【诗话文章】晚风随笔(26—3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1—3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6—4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1—4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6—5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51—5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56—60)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65)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6—70)

(0)

相关推荐

  • 随笔二题:关关雎鸠 栀子花开忆先生

    [作者简介]丁肃清,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二题 丁肃清 关关雎鸠 有一种水鸟叫雎鸠,通常双双出没于江河湖泊中的沙洲嬉戏和觅食.关关,关关,是它们鸣叫起来的发音.一只鸟叫了一声"关&q ...

  • 撞韵之说(随笔)

    ​所谓"撞韵",流行说法是,在不用韵的诗句结尾用了和韵脚(通常是平声字)发音一样的仄声字.撞韵的情况,在绝句第三句尾字,在律诗第三.五.七句尾字.之所以叫"撞韵" ...

  • 优秀签约诗人鸿远《绝律专辑》| 非常摄影《摄影展》

    鸿远作品 七律  七首 (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感怀 五洲刮目看中华,霄汉生生安了家! 风火神舟苍帝眷,天宫倜傥世尘夸. 英雄三月长辛苦,千载炎黄热泪花. 最是空间开放际,人间享福待奇葩. 注 ...

  •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押韵有问题吗?后,是上声还是去声?

    前言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这首诗的作者是盛唐诗人綦毋潜qi'wuqian(692-749),綦毋潜字孝通,虔州人(一说荊 ...

  • 小楼诗话|杨逸明:谈谈厨师、食客、好菜

    杨逸明 1948年8月生于上海.第二.三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届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已出版诗词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1)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qu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0)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6) 诗人无非就是从字典里取出若干个字,找到一种新的排列方式,让人看了感到新鲜甚至惊奇,感动并且珍爱.如此而已.一样的碳元素,改变一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成了"同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11) 诗词创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写大,不能写小:能写粗,不能写细:能写笼统抽象,不能写具体形象.总体说来,还是逻辑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诗词要抓细节描写,都抓大,易堕空腔.米开朗基罗说:"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6—20)

    晚风随笔(16-20) 杨逸明 (16) 当代人评诗,每每过誉.袁枚云:"以部娄(小山丘)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然在部娄,私心未尝不自喜也."然即使赞誉泰山,如云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1—35)

    杨逸明 (31) 诸葛亮<出师表>充满人情.文采和诗意,读来令人感动.这竟然是写给皇帝的公文,却成了编入<古文观止>的经典散文.这样的公文和报告,在古代官场里很多,有不少被选入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6—40)

    杨逸明 (36) <诗经>中的诗篇,大多有三章,很多是只换了几个字,在意思上相类,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一唱三叹,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可见用字的精当和细腻.例如<硕鼠>中"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1—45)

    (41)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后,宝钗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钗从正面劝,并且把老祖宗.祖宗都搬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6—50)

    晚风随笔(46-50) 杨逸明 (46) 有人说唐代有那么多的好诗,为什么当代人写的好诗我一首也没有读到过啊?我觉得唐诗流传到今天有<全唐诗>,大约五万多首.可是真的为今天有中等文化水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