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至无而有有始未始
相关推荐
-
三生万物之数理探讨之二
老子<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之未玄,众妙之门:此者点名了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同时<金刚经& ...
-
张载对“形而上”的辨析及其天道本体的确立
丁为祥 作为与帝制政权结合背景下再次崛起的儒学,宋明理学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即代表儒家超越追求之所谓理想人格的形成;其二,则必须为这种理想人格提供天道本体的依据,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宋明理学超 ...
-
三界六道分为九类,人为主宰,异我为妖!
天生万物,适者生存.人为主宰,异我为妖.茫茫岁月,漫漫虚空,我生故我在,抛一切尘俗,忘一切庸杂.天地悠悠,行我所好,妖魔鬼怪?罢.神精仙佛?罢.我为人,做自己心中所想,不问结果只问心.天地再大,挡不住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7道散德溢滑心浊神
题文诗: 夫天不定,无载日月;而地不定,无植草木; 所立身者,精神不宁,是非无见.故有真人, 后有真知.所持不明,庸讵知吾,所谓知之, 非不知欤?积惠重厚,累爱袭恩,而以声华, 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8内修虚无外求失神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8内修虚无外求失神 题文诗; 内修道术,是故圣不,外饰仁义,真诚不知, 耳目之宣,而游心于,精神之和.若此然者, 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 此圣之游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9德衰不一朴散情伪
题文诗: 及世之衰,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也, 吟德怀和,被施颇烈,而智乃始,昧昧晽晽, 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 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乃至神农,黄帝之治, 剖判大宗,窍领天地,提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0真情清静情通有无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0真情清静情通有无 题文诗: 故圣之学,欲返性初,游心于虚.达人之学, 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俗世之学, 其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 招蛲振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1性达情畅仁义自附
题文诗: 虚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鉴明者,尘垢弗薶; 其神清者,嗜欲弗乱.精神越外,事复返之, 是失于本,求之于末.外内无符,欲与物接, 弊其元光,求知耳目,释其炤炤,道其冥冥, 是谓失道.心有所至,神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2真人虚静恬澹和愉
题文诗: 真人之道,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 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非诱, 辩者非说,声色不淫,美者非滥,智者非动, 勇者非恐.真情所致,陶冶万物,与造化者, 自然为伴,天地之间,宇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3人神易浊贤必逢时
题文诗: 夫目能察,秋毫之末,耳不承闻,雷霆之声; 人耳能调,玉石之声,而目不见,太山之高. 如是何则?小有所志,大有所忘.今万物来, 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禀, 其可得邪.今树木者,灌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14处便势利性遭命行
题文诗: 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鸟飞千仞, 兽走丛薄,祸犹及之,又况编户,齐民者乎? 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有系于世. 历阳之都,一夕为湖,勇力圣智,疲怯不肖, 之与同命;巫山之上,顺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6授而不授用而不用
题文诗: 今夫万物,疏跃枝举,而百事之,茎叶条蘖, 皆本一根,条循千万.若有所受,而非所授. 所受无授,而无不受.无不受也,譬若周云, 茏苁辽巢,彭薄而雨,沉溺万物,不与为湿. 今善射者,有仪表度,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