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重阳节登高望远,再看“健康天平”
相关推荐
-
降血糖,关键一个字,做到了糖尿病并发症远离你
王女士属于典型的"糖二代",父母均有糖尿病,父亲死于心梗,母亲死于尿毒症.虽然她今年还不到50岁,却有近10年的糖尿病史. 也许是因为有父母的前车之鉴,王女士对血糖控制非常严格,甚 ...
-
TIR——评估糖尿病管理的新兴指标
陈力 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官 技术改变未来,在日新月异的糖尿病管理领域,一股"后浪"正汹涌而至.近年来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 ...
-
《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常见问题指导建议——三十三问》精粹解析
基础胰岛素作为降糖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临床血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推动临床实践中基础胰岛素更加科学的使用,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降低或延缓患者远期并发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
医生:糖病出现4种表现病情开始恶化!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因患者体内过高的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血糖若控制不好,产生的并发症往往对人体危害巨大,今天,Doctor康给大家总结了几种糖尿病恶化的表现,大家可以自行比对. 这 ...
-
基础胰岛素平稳控糖,糖尿病患者受益良多
近几十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已经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面对相似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血糖居高不下.血糖波动大,其中,应用降糖药物所带来的低血糖也是 ...
-
一篇说透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让您血糖达标,无并发症!
最新 防治指南 前不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20)上,重磅发布了第6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主委朱大龙教授对 ...
-
【答题得学分】血糖监测从点到曲线的路,我们有哪些误区
编者按 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本刊成为首批开设继续教育讲座的25本优秀期刊之一.从2019年1月开始,每期1篇文章,共计10篇,文后附有5道选择题.读者阅读后可扫码答题,具体说明见杂志中的彩页 ...
-
2021年最新血糖标准来了!不同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是多少?
近期不少糖友咨询 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 要知道血糖控制的标准 不能 "一刀切" 控制不严格容易出现并发症 过于严格又会出现低血糖 不同糖友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呢 最新版糖尿病防治指南 ...
-
糖尿病人注意了,新的血糖控制指标可以预测并发症,看看你达标没
你的血糖控制得怎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挺好的,就是有时候吃了饭之后测的血糖有点高" --这是用血糖仪测指尖血的. "控制得可好了,我上周检查的糖化血红蛋白6.8 ...
-
陈刚大夫讲糖:不要再在伤口上撒盐了!
糖尿病是目前看来仍然是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 虽然良好的控制下,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但是,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地坚持那-----看似"正常.合理"而又和常人有很大区别的饮食.运动 ...
-
陈刚大夫讲糖:杂谈---追求大健康,就要追根溯源
国家卫计委改名了,拟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的卫生格局发生了变化:从治病为主,转向大健康. -------------- "陈刚大夫讲糖"是接地气的地 ...
-
陈刚大夫讲糖:“五驾马车”的“天平模式”解读
"五驾马车"是公认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也一直是糖尿病宣教的中心内容.它的意思是说,糖尿病治疗就像一辆五马共拉的车,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糖尿病监测分别是那五匹拉车的马,患者则 ...
-
陈刚大夫讲糖:不是胖糖,就别跟胖糖走,别再刻意减肥!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 因此,不要认为您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您在经历着最痛的痛. 风景是一种心情,而好心情常常是自己的发明... ----------------------- ...
-
陈刚大夫讲糖:再谈血糖监测记录,很重要!这就是大数据
-------血糖监测要记录-------- 1型糖尿病病友和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都在使用胰岛素,而对使用胰岛素的病友来说,购买并使用血糖仪是非常重要的事. 相信这里(本网上)的朋友绝大多数是拥有血糖仪 ...
-
陈刚大夫讲糖:写给一位糖孩妈妈的信
这几天,我们住院部收来了一位5岁的患病小朋友. 近几天,也有朋友将我拉进了1型的"微信群". 近几天,又有很多关于医院医生回扣事件的报道. 我想到了我曾经有一篇4年前写的文章,就准 ...
-
陈刚大夫讲糖:说给糖孩父母们听(二)
成功的父母们一般具备下列特征: 1.控制自己的情绪: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的家长,必须知道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要从悲伤和自责中迅速的逃离,去正确面对这种疾病,积极地配合医生,做 ...
-
陈刚大夫讲糖:说给糖孩父母们听(一)
任何人面对糖尿病这个"顽疾"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生活和心理改变.对于儿童来说也同样如此,并且有其特殊性. 对于儿童糖尿病来说,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一是3-6岁,二是青春期,二 ...
-
陈刚大夫讲糖:说一点儿历史,再和老年糖友谈点低血糖的事儿
在胰岛素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认为糖尿病就是三多一少,解决了这些就阻止了一切(如果就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到死亡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胰岛素就足以解决.于是,生产足够量的胰岛素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中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