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笔记(1——10条)
《伤寒论》笔记(1——10条)
-
疾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一)——《伤寒论》全新解读
原创 金梅 金梅说养生 昨天 传变 太阳病 太阳病在人体的发展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即按照合理的治疗方案,疾病向愈:另外一种就是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进一步发展. NO.1 传变条文 在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 ...
-
“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第二篇·太阳病1、2、3条
“承气酱”点滴学《伤寒》| 第二篇·太阳病1、2、3条
-
第1天丨每天坚持诵读《伤寒论》,学霸模式开启中!
<伤寒论>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1) 注解与翻译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 ...
-
十八、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病人不恶寒(但)[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鞭,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原文244 [郑论] 据脉象病情,乃太阳经证,本桂枝汤法,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解:太阳寒闭阳宣发有碍为本,其标有二:一是阳宣发不到的地方必然阳虚,阳虚则寒.二是阳宣发有碍郁而化热.素体阳虚之人阳郁化热 ...
-
《伤寒论》笔记: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瘲 ...
-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阳作尺寸解,停是停止,脉阴阳俱停是尺寸的脉搏均隐伏而诊之得。),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阳作尺寸解,停是停止,脉阴阳俱停是尺寸的脉搏均隐伏而诊之得.),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是指寸部脉,微见搏动.),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是指尺部脉,微见搏动),下之 ...
-
十、【原文】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
十.[原文]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郑 论]按汗多微发热.恶寒,在久病阳虚之人见此,则为亡阳之征.若新病太阳症之 ...
-
二、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①;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原文365
二.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①: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原文365 [郑论] 按下利一证,原有因寒.因热.因湿.因膀胱失职.因中虚.因饮食.种种不一,总要认证分别阴阳实据, ...
-
为什么,太阳病提纲证中没有提到“发热”?
中医书友会第 1892 期 <65条学完一本伤寒论>第4节(节选) 主讲人/娄绍昆 1.太阳病提纲证为什么没有发热? 内容要点: 1.在太阳病的提纲中,没有出现发热这个症状,就是指出< ...
-
十、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则)外未解也,其热不潮,(又)未可与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原文208后段
十.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则)外未解也,其热不潮,(又)未可与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原文208后段 [郑论] 按汗多微发热.恶寒,在久病阳虚 ...
-
七、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发〕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婢”与“脾”古字通用,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脾”可证。成无己注: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原文
七.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 (更)[发]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婢"与"脾"古字通用,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