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四:中药里面能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
相关推荐
-
经常汗出不止,原因有2种,2个中医止汗名方,帮你搞定“虚汗”
经常汗出不止,原因有2种,2个中医止汗名方,帮你搞定"虚汗" 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日常的出汗具有调节体温.排泄机体内废物的作用,并且可使得皮肤表面保持酸性,以防止某些细菌对人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57,58条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大阳伤寒发汗后,寒去热退表解.半日复犯,可能是药后汗出受风受寒,也许是药后邪未尽,半日又发,脉浮数表证又现,更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个要 ...
-
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附子治疗虚损失精医案
陈xx,男,30岁.[主证]劳则汗出,溲则精出,已有7月,每日作2-3次,小便频数,身疲易困,纳食不甘,腰痛胫软,脱发较多,夜寐不安,口干渴喜热饮,身畏寒冷,舌尖淡红,边有齿痕,质稍暗,薄白苔,脉沉细 ...
-
千古名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太阳表证,治疗应用发汗的方法.用火烤.火熏.火针等治疗,使邪不得外出,而且伤害人体津液,因此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四:中药里面能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
倪海厦经方学堂 9月1日 一二四:「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四)
伤寒论第110条辨: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五: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
一二五:「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我们可以在火灾的现场煮这个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五: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
倪海厦经方学堂 9月2日 一二五:「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中药对烫伤内服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我们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九四:中医认为汗血同源
九四:「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头上陷,脉急紧,直视不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经常容易流鼻血的的人,称为衄家. 由于三阳经聚会于额上,今此处易出血,已经明示三阳经血俱虚,由于发汗药物的药性都是向上向外发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六: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
一二六: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形作伤寒,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伤寒. 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津液不足了,营养不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二:皮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肺的功能比较差
一二二:「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两条讲,如果伤寒没有立刻治好的时候,它传经的一种症状. 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九: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
一二九: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代表是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的是热,所以微数之脉就是病人是虚热的体质. 白虎汤证是讲阳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四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