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四)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2|大小承气汤的区分

    二二七.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这两个死证,是阳要脱了,阳绝的时候,阳一直往上升,病人会直视.谵语.喘满,不能睡觉,眼睛一直瞪得大大的,连眨一下都不会,因为人的所有精力全部要耗尽才死. ...

  • 郝万山讲伤寒论40-43讲

    第40讲 阳明热证重要的是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的外证也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证,表现于外的证候,那就是"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经方: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

    小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八)

    伤寒论第41条辨原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表症未解,水饮停聚,出现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七)

    伤寒论第40条辨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表症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三)

    伤寒论38条辨: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脉象浮紧,发热,恶寒,周身疼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二)

    麻黄汤里用到了杏仁,我们在第六节里讲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中讲到了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除痰,润肠通便的作用,杏仁在麻黄汤里的作用就是润肺的,因为麻黄遇到桂枝就会发表,麻黄会把肺里津液发散掉,所以,加上杏仁就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零)

    伤寒论第35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讲到"伤于寒",就是麻黄汤证,又名还魂汤,为什么?就是人死了,脉都没了,下回阳九针后,再灌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

    伤寒论条辨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病发于阳七天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四)

    伤寒论第66条辨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原文解释: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腹部出现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发汗以后,导致了脾虚气滞,腹部出现胀满,关于胀满,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四)

    只要出现了一个心烦,腹满,还有卧起不安,腹满的时候,有实证和虚证.如果是实证,就是我们前面学的承气汤证,前面讲得不够详细,后面进入阳明篇,就会详细介绍承气汤.虚证,那就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实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