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三)

(0)

相关推荐

  • 连载丨《伤寒辅行录》(1)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发热恶寒,如疟状者,麻黄桂枝汤主之,桂枝麻黄汤亦主之. ◆伤寒表未解,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后,外证已,仍咳而呕渴 ...

  • 经方:大青龙汤(外热里寒)

    大青龙汤[原文]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

  • 【每天学伤寒】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

    昨天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 ...

  • 经方: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

    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四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

  • 三十九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 青龙汤发之.(39) 这一条承上条讲大青龙汤的证治及与少阴证的鉴别. 伤寒,一定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缓",有的注家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十)

    甘草干姜汤恢复脾阳,热就会传到肌肉上,可是津液还下足,所以肌肉还有挛急的现象,有点抽筋的现象,脚没办法踩在地上,这时候用芍药甘草汤,当然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伤寒伤阴,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缺失濡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二)

    如果只有手脚末端冷,那么瘀血块不会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脚冰冷了很久,也还没有发心脏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 冷到手肘.膝盖,那么瘀血块就制造得很快,就会造成心脏病. 我们也可以由手脚冷的情况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

    我们身体里的津液来自于我们所吃食物里的水分,按照中医的理念,我们喝下去的水到了胃里,很快就气化了,但是我们所吃的食物,食物里含的水才会到小肠,被小肠所吸收,进入到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里面,当然这里含有大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四)

    伤寒论第66条辨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原文解释: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腹部出现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发汗以后,导致了脾虚气滞,腹部出现胀满,关于胀满,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三)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三两去皮.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三)

    伤寒论第77条辨: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被攻了以后,感觉烦热,胸中窒者就是呼吸呼不过来,就是栀子豉汤. 病人如果有表证,不管他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或者是太阳温病,给他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四)

    只要出现了一个心烦,腹满,还有卧起不安,腹满的时候,有实证和虚证.如果是实证,就是我们前面学的承气汤证,前面讲得不够详细,后面进入阳明篇,就会详细介绍承气汤.虚证,那就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实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