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德其人

 仙德

翰林塆因为古时候出过翰林才得此名。近些年翰林塆再度声名远播,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个半仙儿。半仙儿大名叫仙德,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要说这仙德,原本也是苦命的孩子。
        头一回见仙德,应该是三十多年前。正处在正月的尾巴二月的头上,刚刚年过月尽将忙未忙之际,塆里来了个讨饭的。那讨饭的看年纪二十不到,也只是个大孩子,但他那样子着实可怜:瘦弱的身子上扛着一个大脑袋,脖子还是偏着的,因为歪着脑袋,他只能斜着眼看人,目光中满是乞求,嘴里口齿不清,还有哈喇子止不住地滴落。两只手曲屈着伸不直,腿脚蹒跚,走路时形似绞麻花,像是风一吹就会跌倒。这个可怜的人儿捧着一只缺子碗,一家挨着一家地乞讨。
        这个小乞丐来的时候,早已过了年关,但是谁家有没吃完的糍粑、个子粑,在给他的碗里添饭菜的时候,也会往他兜里塞两条粑粑。头一回来刘家塆乞讨就鼓鼓囊囊地回去了,此后他每年这时候都会过来讨点吃的。大家也就逐渐认识了他,知道他叫仙德,是翰林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天生残疾,打小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嫂也有自己的孩子要养,拖着这么个累赘弟弟,越过越穷,免不了要在言语中说些嫌弃他的话——这大概就是他趔趔趄趄出来乞讨的原因吧。

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人们心底的善良并不稀缺。只要拿得出手,没人会让这个可怜巴巴的叫花子饿死的。在哥嫂家实在待不下去的那些日子,仙德串百家门吃百家饭也能勉强糊口度日了。

有句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概是说仙德的。
        几年前的一个秋假,我回了一趟老家,在南凉往朱店的乡道上,见一奇景:两壮汉抬着由一张躺椅改装而成的轿子,轿子中坐一个西装革履戴着墨镜打着发蜡的中年人,那人很惬意地躺在轿椅上。两个轿夫晃着轿杠,发出很有节律的吱呦声,渐渐远去。这场景很像影视剧里描写的旧社会的老太爷坐滑竿进城的样子,让我吃惊不已。这是谁呀?怎么不走路不坐车,要人抬轿啊?我以为看到了西洋景,回家跟母亲学舌,母亲说:“那不稀奇,他们在这条路上常来常往,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了。”我继续追问那人是谁,母亲说:“半仙呗,翰林塆的仙德。”

仙德?就是当年沿家讨吃的那个仙德?我是怎么也不能把那个走路打趔趄,歪着脖子,流着哈喇子的可怜乞丐与半仙联系到一起。
        “这一方天传得可神了,说是从朱店再往南边几里开外,有个王婆婆,有一年得了绝症,医院都说不治了,叫家里抬回来准备后事的,结果把仙德请去她家吃吃喝喝整了两天,说是驱了邪,王婆婆竟然慢慢地好了,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后来王婆婆还拜仙德为师,也想修成个半仙。”
        我隔壁家的嫂子的娘家离翰林塆不远,我向她求证,翰林塆真出了个半仙?隔壁的嫂子说:确有其人,但是其事不详,反正翰林塆没听说有谁找仙德求神问卜的,倒是远地人来上门求仙的不少,仙德这半仙不摆架子,都是有求必应,只要有人来抬,只要有人出钱,他都乐得前往。当年可怜兮兮的叫花子成了如今热得发烫的神道中人啦。

那仙德是怎么成仙的?隔壁家的嫂子说了句“鬼知道”就不肯再说下文。问了好多人都没有人能给个明确的答复,只不过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一星半点仙德的奇闻异事。
        有人听说仙德帮人找回了一头走失的牛;
        有人听说因为仙德的指点迷津,让一难产的产妇起死回生;
        有人听说一户人家造房子,请仙德看过风水,后来发大水,这户人家新造的房子在洪水来袭时居然免遭冲毁;
        有人听说,
        有人听说…
        也有人听说,某年月日,仙德一觉醒来,用他口齿不清的歪嘴告诉哥哥嫂子:我是南面某某山上的大仙,有好多仙童道友在路上等我去施法济世,以后有人来找我,你们不要阻拦人家。他哥嫂以为自家兄弟犯神经了,没搭理他。但是传话赶话的人都说:仙德就是这一日得道成仙的!

反正都是听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