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理论大全

(0)

相关推荐

  • 名家论太极 || 武禹襄和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 ...

  • 杜元化盗版武禹襄拳谱

    <陈氏太极拳图说>末"杜元化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原委在杜元化其人其事与<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之考析\陈东山中已经详述原委,然而这些歌诀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

  • [名师讲拳]武禹襄宗师太极拳理论综合经典,练拳者所必需!

    武禹襄太极拳理论 武禹襄<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ào):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

  • 武禹襄  文集

    原文地址:武禹襄  文集 原文作者:武式太极拳论坛 太极拳解 武禹襄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

  • 李亦畲太极拳理论之《太极拳体用歌》

    李亦畬是继武式太极拳开创者武禹襄之后,对太极拳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后继者. 李亦畬本人身材短小,身高约一米六左右,并且双目高度近视.身体条件的不足,没能抑制他的进取心.李亦畬为了验证拳技,常招门客至家动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建议收藏保存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 ...

  • 武禹襄怎么学到太极拳的

    当年杨露禅在陈家沟前后学艺十八年,回来后一时风头无二. 在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中这样记载: 武禹襄跟杨露禅关系不错,至少表面上不错.武家是官宦之家,都是读书人,万一哪天出个进士举人,再巴 ...

  • 李亦畲 | 太极拳习练之五字决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站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吗? 太极拳习练之五字决 太极拳的"五字诀",是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也,乃太极拳先辈李亦畲(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建议收藏保存

    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 ...

  • 太极拳理论建设史上的“三圣”——武禹襄、李亦畲、宋书铭略传

    "太极拳"之名最早见于1881年的李亦畲手书的<太极拳谱>中,抄给郝为真的<拳谱>中,都没有"太极拳"之名.可见,太极拳之名是李亦畲首先 ...

  •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解曰]"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 ...

  •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武禹襄祖师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