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干戈犹未定”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期。
注:
干戈:古时两种兵器,此处指战乱。
何之:何往,飘泊到哪儿去了。
地卑:地势低洼。
江迟:江流迟缓。
衰疾:老而多病。
解读: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此时诗人寓居草堂,怀想起同在战乱中受苦受难的兄弟,同病相怜但却无法得见,于是将这份惦念与牵挂凝之于歌行体诗,产生了长歌当哭的动人力量。
写这首诗时,诗人应该在草堂安顿了下来,生活暂时有了着落,所以诗中表达的情怀已经不再是一种凄惨的哀伤,而是多了一份浑厚与深沉,但惦念与关切之情却有增无减,真诚动人的力量犹在,我们在这首五律诗中,能够体会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诗人于私下无人之时娓娓而谈却不乏沉痛的低吟:
现在战乱还没有平定,弟弟与妹妹不知飘零何地,想到此,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撩起衣襟擦拭泪水,看到斑斑点点的泪痕,仿佛血迹一般。强忍着悲痛,举梳梳头,可掉落的发丝沾得满脸都是。放眼往弟弟妹妹们可能所处的地方望去,远处低洼的地势显得苍茫无边,远远的天际线处,黄昏时分的大江则呈迟滞不流之状。兄弟姐妹何时才能团聚,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哪里还能久存于人世之间,料想应该难以在有生之年再次见到自己的亲人了。
全诗表达空阔寂寥之感与诗人衰老多病的凄苦之状相应,使得整首诗有一种宏少阔的气势,而诗人自忧、忧时以及对弟弟妹妹的担忧相融汇,使得整首诗呈现一种忧伤与哀愁相交融的沉郁顿挫的动人力量。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你说气人不?明明与李白齐名,李白花天酒地,杜甫却混得子女饿死

    诗圣杜甫,这个与李白齐名的男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明明官宦出身,最后居然混得子女饿死,五十九岁郁郁而终.他早年寄情于山水,游历四海,虽然二十岁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 草堂春色 杜京

    . 草堂春色 杜京 北京晚报 | 2021年06月08日 . 最是一年春好处,浮想联翩踏蓉城,我寄相思携清风,静听花开草堂行. 时光总是在不言不语和不经意间悄悄溜走.记住一个春天,有时是因为一首诗,有 ...

  • 39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我今日夜忧”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注: 遣兴:有所感触,作诗排遣抒发. 诸弟:杜甫有弟颖.观.丰.占,只 ...

  • 40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蓬生非无根”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 蓬: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常用来比喻征人游子漂泊不定的行踪. ...

  • 41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昔在洛阳时”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 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 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 注: 追攀:追随攀援.指与亲戚攀附,同朋友结交,频繁往来的生活. 烟: ...

  • 42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下马古战场”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 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 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 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注: 古战场:秦州在古代是汉族与外族经常交战 ...

  • 43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高秋登寒山”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注: 马邑州:<新唐书·地理志> ...

  • 44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丰年孰云迟”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芝草. 注: 甘泽:及时润物的雨露. 衡门:贫士之家 ...

  • 45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蛰龙三冬卧”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注: 蛰龙:隐藏不出的龙. 贤俊人:才能智慧出众的人. "未 ...

  • 46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昔者庞德公”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注: 庞德公: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湖北襄阳人,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 ...

  • 47 唐诗解读——杜甫之《遣兴》之“陶潜避俗翁”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注: 陶潜:字渊明,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回家.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