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的数字化转型思考

早上3点过,突然睡醒了。脑子里想着最近在医院就诊的经历,思考数字化转型在医疗卫生领域如何转型的思路。个人觉得所谓“转型”不是在传统业务流程上的数字化,而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新的变化(供需之间不断增长的矛盾)。

新的变化是什么?是老百姓日志增长的健康需求,是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导致的重大疾病需求。而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的局限性和医生这个环节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完成老百姓的期许。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是公认的名医,但他也很无赖这个虚名,因为他的哥哥们才是最厉害的,在疾病还在萌芽之中就采取了对治,从产生疾病的条件着手。然而,人们总是在发生重大疾病问题的时候才能切身感知到医疗的价值,但疾病已经发生,患者的需求变成了迫切的生死攸关需求,而能够挽救回来的医生就凸显了存在的价值。

当变化发展到巨大供需矛盾的时候,如何抽丝剥茧,从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医疗业务的主管部门如何跳开原来的思维逻辑,学习利用数字化技术等工具用于新的模式和流程变革,将成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和手段,强化主体意识和工具应用。

过去20年以来,信息化在传统业务流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传统业务进行了流程化和数字化并逐步形成内部的闭环管理,获取了从管理和业务角度的大量数据,也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反应了真实医疗业务的运行规律。近年来,针对患者的便捷性方面,重点在突破患者的时间和空间束缚,让就医流程更加人性化。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医生过度依赖信息系统而束缚了手脚,变成流水线的工人,把复杂而多变的病况流程化,简单化,让规范行为成为目标,治好病的前提是符合所谓的规范,因为也要保护好自己,所以形式比实质更重要。系统设计本意是想帮助医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却成为了束缚医生手脚的障碍。

存在的问题是表面上的现象,通过数据可以有局部的呈现,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系统不好用吗?是操作应用不熟练吗?显然,厨师的手艺并不完全靠菜刀,好的菜刀是助缘,但并不是主因。问题是出在人身上,出在了医患之间信任关系上。从病人不相信医生,医生怕病人闹事甚至伤害,到用系统去约束医生的行为,而对所谓“弱势”患者的无理由袒护,然后加剧了医生利用规范的自我保护,从而受到伤害的是所有人。

因此,即使不断优化现有的系统流程,不断购买各种豪华的菜刀等等,还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回归到医院本身的业务,是要提升医院管理,提高医生水平以及为患者真正解决问题上面。而真正的问题是医患之间的信任问题,信任问题首先是共识问题。患者对健康需求的认知出现偏差(过度和无序的需求)和医生提供治疗的技术能力(应对过度需求和刚性监管的无赖等等)。大家都向外求,医生被动或主动的求财,患者求健康的身体。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巨大的市场,让医保资金难以维持。医患之间变成纯利益关系,导致二元对立的同时又不得不相互依存着。这不仅是医疗业务场景下的现实,而是整个社会的氛围。

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要回归到业务本身的问题,回归到对人的关怀。要在借助技术手段这个外在的工具重构业务模式,由业务模式重构医患关系。一方面通过已形成相对客观的大数据(历史经验)和轻问诊(当下需求)解决需求分析和就诊导向问题,通过不断迭代发现数据的规律,为制定和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数据支持;一方面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健康档案360视图、DIP全局分析等)辅助判断提高准确性。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和不同视角的关照,形成医患之间的信息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信任,重构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在对患者便捷度提升的同时,也增加对医生自主权决策权的放开,有监管但不干预正常的行为,着重解决影响就诊决策的束缚。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另外一方面,公平性和服务的可及性问题也会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不会落下任何一个公民,兼顾公平和普惠也是同样需要思考的。

让我们在举国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既要站到高处,更要着眼脚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一代接着一代的干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