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自由】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自由?

///

01/09  2021

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自由?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在萨特的思想中,意识并不是我们理性中的意识,而相反,意识是一种偶然、随机和自由的,意识也是没有意义和绝对自由的,就像在空气中的一缕青烟,世界中的一种幽灵,它就是:无。

在意识的基础上,萨特区分了两种存在,一种是: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所谓自在就是事物的本身,有点类似康德哲学的“物自体”,它是没有意识参与的,也是没有意义、目的和杂乱无章的,也是没有本质的;而自为存在则不一样,它是自在之物和意识的结合,因为有了意识的参与,自为存在变得有意义,有目的,同时也有拥有绝对自由的,而自为存在典型的其实就是人。

人作为一种自为的存在,因为有了意识的参与,所以拥有了绝对的自由,在人之外的事物的存在则是“自在的存在”,它们是完全被动和消极的,它们本身没有任何自由和意义,只有当它们作为人的对象物存在的时候,人的意识才赋予了它们的本质。

也就“物的本质”是有人的意识决定的,那人的本质呢?萨特人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杯子,一支铅笔,它的本质显然是人赋予的,杯子是被用来装水的,铅笔是用来写字的,甚至连铅笔和杯子的名称都人赋予的,所以,外在的物的本质是人赋予的,而且它们是先于存在的。因为,在它们出现之前,杯子和铅笔的本质就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所以对于外在事物:本质先于存在。

而人这种自在存在则正好相反,人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或者是不定的,因为人有自由的意识,你未来是一个科学家,一个老师还是一个什么人,这完全是不定的,也是没有预先设定的,不像一个杯子被制造出来就是装水的,人的存在没有预设的本质,而且人的存在要先于本质。

萨特从意识出发,提出了自在和自为两个概念,然后再次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存和自为存在,这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一大特点,他区别了:自主存在和自为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指人,这样,萨特通过是否具有意识,来区分了人和其他事物的存在,并且根据意识的特性,推出了人这种自为存在的特性,人因为有了意识,所以人的本质是不固定的,是有待形成的。人一生下来,就没有本质,本质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是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人的本质也不相同,这就是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

人的存在并不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而生活的,因为有了意识,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做生活的主人,这是人的“自由”的积极一面,自由选择也是存在主义者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也是萨特一生所奉行的实践精神,他反对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方式,甚至选择不接受任何官方的荣誉,成为了第一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人,这都是萨特对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实践。

但是这里的“自由”其实具有某种“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这是什么意思呢?哲学家康德说,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换句话说,你可以有说“不”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萨特的思想中,意识的自由也具有类似的意思,自由也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而且是必然地否定。这种否定性是意识自由而与生具有的。

比如你现在的本质,只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并不代表未来。换句话说,你现在的本质只能在未来中去寻找,人总是以焦虑、期待的态度来面向未来,这种不确定性带给了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是自由的,本质是不固定的,过去为现在所产生,现在又为将来所产生,将来又是什么呢?

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将来不是过去或者现在,是对现在和过去的一种否定,也是一种不确定性,或者说,现在什么都不是,现在作为“自为”就是否定性的,就是一种“虚无”,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认为,自由有积极的一面,它让我们的本质不定,可以自由创造,另外一方面,它也让我们永远生活在否定之中,生活在不确定性之后。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