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学生,中考都是700多分,为何3年后高考,成绩天差地别?

某资深高中教师提到自己带过的两个学生,他们一个考上985大学,一个只考上了普通的本科院校,可是这两个学生当年中考成绩只相差几分,都是以700多分的高分考上重点高中的。这位资深教师认为,初中成绩和高中成绩呈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绝对的相关性,初中阶段的成绩优秀,并不代表高中阶段的成绩优秀,相当一部分初中阶段成绩优秀的孩子,到了高中,成绩下滑,最后“泯然众人矣”。
按照大多数地区的中考赋分模式,中考700多分,是顶级水平,一般都可以进入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然而同样是中考700多分的两个学生,为何经过高中三年,高考成绩却千差万别呢?笔者认为至少有3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两者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在一个水平
高中和初中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知识量方面,也体现在学习模式方面。初中的知识偏直观,老师解释起来比较容易,学生理解起来也不会太难,所有很多稍稍聪明一些的学生,感觉学起来不费劲;而高中知识偏抽象,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等方式理解学习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要困难很多。
中考成绩相同的两个学生,只能表示他们对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处于同一水平,但两者的思维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在不在一个水平就不好说了。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凭着强大的记忆力和大量的机械化训练,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花多少时间在课本知识上,课余时间多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却也成绩非常优秀。这两者之间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大差距。到了高中,后一类学生会更容易调整好状态,适应强度更高、对思维能力要求更高的学习活动中。
第二个原因:当成绩下降,一个选择面对、主动出击,一个选择逃避、被动放弃
学习要“走一步稳一步”,不能摇摇晃晃地往前跑,特别是在高中,每一步都会直接影响后一步的质量,更要注意脚下的情况。当然,偶尔有时候会滑一脚,踉跄一下,摔倒在地,这时要迅速站起来,调整步姿,以更好的状态继续走下去,而不是对前面未知的路充满恐惧,停留在原地。
高中三年,学习成绩难免会有波动。当成绩下降时,有些学生会选择面对、主动出击,找出问题的根源,一边补救,一边改进;有些学生则选择逃避、被动放弃。主动出击的学生,会渐渐稳住阵脚,成绩或仍会上上下下,但总体上是稳中有升;选择逃避的学生,会渐渐丢掉学习的主动权,以至于失去学习兴趣,最后在煎熬中度过高中三年。
第三个原因:受到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成人都会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更何况未成年的孩子。有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督,过早地接触到社会上一些“乌烟瘴气”的东西,心态发生了变化,对学习越来越冷淡,成绩急剧下降;也有一些孩子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感,过早地与异性同学建立不寻常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学习备考。
高中校园的环境比初中校园要复杂得多,即便在重点高中,也会有整天不学习就知道胡混的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动态,不让孩子受校外不良环境的影响,同时引导他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中考700多分的成绩,结果连个重点大学都考不上,确实非常可惜。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积极调整,持续发力
既然高中对思维能力有归纳总结能力有更高要求,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做调整和训练,减少死记硬背的时间,多做一些课外的知识积累。在调整过程中,成绩或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波动,我们不要害怕,更不能逃避,而是不断做出修正,正面解决问题。另外,高中三年,是考验人的持久力的三年,能保持学习热情直到高考结束的学生,一定能成为最后的王者。
其次,让生活变得简单,让朋友圈变得干净
高中阶段,我们要把生活简单到“两点一线”,把活动范围限定在学校和家两个地方。这种生活方式看起来非常残酷,但没有办法,不来点“硬货”,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朋友圈的干净也很重要,干净的朋友圈,会减少大量的外在不利影响,让个体更专注学业。
高中只有三年,想混过去很简单,但要想学好,则非常不容易。这三年,家长应该陪在孩子身边,跟孩子一起面对,帮助孩子实现上名校的梦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