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岗‖冰,夏天少了你怎么能行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看过《水浒传》中都知道,这是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汉子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时吟唱的山歌。
现如今,有电扇、空调,王子公孙也不必在炎炎夏日“把扇摇”了。
(扇扇子并不能降温,但是扇扇子可以加快人体体表空气流动,从而使人体表面汗液蒸发变快,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但是,对于菜贩来说,炎热仍然是让他们头疼的事的。
这倒不是担心热到自己,而是担心热到了菜。
因为在炎炎夏日,菜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发热腐烂变质。
怎么办?
菜贩自有妙计!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先用塑料布把车厢严严实实地封住,然后在车厢内放上大量的冰,整个车厢就像一个“冰窖”。
(车厢内放冰是利用了冰熔化吸热,能降低车厢内温度。)
冰窖是古时人们常用以储冰避暑的窖穴,随着科学的发展,冰箱、空调取代了天然冰的功能,冰窖、天然冰便逐渐消失了。
如今,天然冰给人带来的清凉世界已经变为历史了。
所以现在的我们难以体会身在“冰窖”的感觉了。
还好,我们穿越历史,寻找前人的踏足冰窖的经历。
下就,不妨听一下900多年前北宋武学大师虚竹子先生第一次进入冰窖时是怎么说的吧!
(资料来源于《天龙八部》第36中“梦里真真语真幻”)
虚竹握住门上大铁环,拉开大门,只觉这扇门着实沉重。大门之后紧接着又有一道门,一阵寒气从门内渗了出来。其时天时渐暖,高峰虽仍积雪,平地上早已冰融雪消,花开似锦绣,但这道内门的门上却结了一层薄薄白霜。童姥道:“向里推。”虚竹伸手一推,那门缓缓开了,只开得尺许一条缝,便有一股寒气迎面扑来。推门进去,只见里面堆满了一袋袋装米麦的麻袋,高与屋顶相接,显是一个粮仓,左侧留了个窄窄的通道。他好生奇怪,低声问道:“这粮仓之中怎地如此寒冷?”童姥笑道:“把门关上。咱们进了冰库,看来是没事了!”虚竹奇道:“冰库?这不是粮仓么?”一面说,一面将两道门关上了。童姥心情甚好,笑道:“进去瞧瞧。”
两道门一关上,仓库中黑漆一团,伸手不见五指,虚竹摸索着从左侧进去,越到里面,寒气越盛,左手伸将出去,碰到了一片又冷又硬、湿漉漉之物,显然是一大块坚冰。正奇怪间,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时之间,虚竹眼前出现了一片奇景,只见前后左右,都是一大块、一大块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块,火光闪烁照射在冰块之上,忽青忽蓝,甚是奇幻。童姥道:“咱们到底下去。”她扶着冰块,右腿一跳一跳,当先而行,在冰块间转了几转,从屋角的一个大洞中走了下去。虚竹跟随其后,只见洞下是一列石阶,走完石阶,下面又是一大屋子的冰块。童姥道:“这冰库多半还有一层。”果然第二层之下,又有一间大石室,也藏满了冰块。童姥吹熄火折,坐了下来,道:“咱们深入地底第三层了,那贱人再鬼灵精,也未必能找得到童姥。”说着长长的吁了口气。几日来她脸上虽然显得十分镇定,心中却着实焦虑,西夏国高手如云,深入皇宫内院而要避过众高手的耳目,一半固须机警谨慎,一半却也全凭运气;直到此刻,方始略略放心。虚竹叹道:“奇怪,奇怪!”童姥道:“奇怪什么?”虚竹道:“这西夏国的皇宫,居然将这许多不值分文的冰块窖藏了起来,那有什么用?”童姥笑道:“这冰块这时候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贵得很了。你倒想想,盛暑之时,太阳犹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浆,要是身边放上两块大冰,莲子绿豆汤或是薄荷百合汤中放上几粒冰珠,滋味如何?”虚竹这才恍然大悟,说道:“妙极,妙极!只不过将这许多大冰块搬了进来贮藏,花的功夫力气着实不小,那不是太也费事么?”
正如见多识多的李秋水所说,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冰窖里的冰到夏天可真是个宝贝。
比如老北京人,每到夏天爱吃冷食,冰镇西瓜、冰镇水果、冰镇银耳莲子羹,爱饮冰镇汽水儿,冰镇酸梅汤等,没有冰,这些一样儿也吃不到。
老北京时冰窖分为两种,一为官办冰窖,一为民办冰窖。二者加起来,有数十座之多。现如今,民办冰窖早已无处可寻了,官办冰窖至少还有3处尚完好保存着,一在紫禁城内;一在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街雪池胡同,号称雪池冰窖;一在北海公园东夹道恭俭胡同五巷五号,号称恭俭冰窖。

古代采冰往往在大寒季节,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采好的冰放在冰窖中,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既便如此,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
(把冰块放在稻草、芦席上,并用稻糠、树叶等材料覆盖,是利用稻草、芦席、稻糠、树叶等材料不容易导热的性质。)
古人藏冰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
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已经是常事。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唐代奸相杨国忠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还要穿薄棉衣,这样的降温效果可是杠杠滴。
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还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现在降温已经不需要天然冰了。不过每年冬季,在黑龙江的松花江上仍能看到采冰人在冰面忙碌的身影。

当然,他们采的冰块不是用不是用来储存,而是作为用于制作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场地的冰雕。
(采冰过程,冰的体积和质量发生改变,密度不变。)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最初运输蔬菜的情景。
车厢里的这么冰块都是农民工一块一块搬进来了。
室外温度超过35℃,车厢内却是冷气逼人。
农民工这一进一去,真个是冰火两重天。
(农民工在室外感觉热,在盛冰的车厢内感觉冷,这时改变人体内能的途径是热传递。)
有的工人因为长时间搬运、摆放冰块,手上很容易蜕皮,也容易落下关节炎之类的职业疾病。

当冰块粘在一起时,还要用斧头把它们砍开。
(冰粘在一起是因为冰先熔化后凝固。)
看来,夏天长期和冰呆在一起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儿。
关注公众号,欣赏更多有趣、有料的原创物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