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三章
相关推荐
-
吕锡琛:论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诠释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儒释道各家经典倾注大量心血进行注释,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今人很难将众多诠释者的经典注解与诠释学所说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作为帝王的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唐玄宗在这里强调了越分.远分.守分的问题.关于分,是唐玄宗最为重视的概念.所谓的分,就是人的名分所限定的本分.不同的人,在一个社会里,有不同的名分或本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行大道也不能有心或用心,凡有心或用心,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符合道的精神.所以老子明言不可介然有知以知大道.了悟大道,本身也是知,但不可以知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若一个人从生下来,就不出户不窥牖,那么,他到老死,也不会知天下和见天道的.所以这是有条件的.这个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智者知人而不自知,所以不如明者的无所不照.知人所以能胜人,而自知的明者,则能自胜,这比胜人者更强.自胜,就是自我控制,这比控制别人更难.对付别人,只需用勇气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无道,完全寄托于帝王一个身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所决定的.而帝王是否有道,又靠什么来制约呢?仅靠他个人的思想修养?还是靠一套比较客观的制度?这是研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世人求名与利,是迫不得已,不求名与利,就不能生存得比别人好.既生存于人世间,名与利就能给人带来物质方面的许多好处.所以人们求之不已.但为了求名与利,不惜搭上自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