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效率,必须首先得有精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深圳蛇口工业区领导人袁庚提出的一句响彻全国、振奋人心的口号。深圳的改革家们吹响了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号角。
        就个人而言,无论是在学习状态,还是在工作状态,都不应该拖拖拉拉,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爱岗敬业,尽忠尽责,是每一个工作者都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在工作即将取得成功的关键时刻,或者是处于非常紧急的危机状态时,为了集体或者国家的整体利益,牺牲一些个人的休息时间甚至生命,这也是无法避免和无可非议的。
        然而,一位管理人如果长期要求学生、员工无休止地加班加点,无底线地牺牲学生、员工必要的休息和私人生活时间,他就是对学生、员工的基本人权的一种故意侵犯。《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规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
        休息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法学词典对休息权的解释是:休息权是“劳动者为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息和休养的权利。其目的是保证劳动者的疲劳得以解除,体力和精神得以恢复和发展;保证劳动者有条件进行业余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平;保证劳动者有一定的时间料理家庭和个人的事务,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
        在卫生健康领域有一种说法叫做“过劳死”。“过劳死”是因为部分工作者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过度的加班加点其实就是在拿人的生命做赌注,这不是应该提倡和褒奖的正常工作状态和职业行为。
        在工业化革命早期,美国芝加哥工人就为了争取缩短长时间的工厂劳动,进行过大规模的罢工、示威活动。1866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上,根据马克思的倡议,首先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于1917年11月11日颁布了《关于8小时工作制》的法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8小时工作制被1919年10月国际劳工会议所承认。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被迫陆续确认了8小时工作制。建国后,我国也实行这一制度。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正常一天工作时间为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为8小时。
        8小时工作制与按劳分配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主张。
        假如部分行业或者岗位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实行8小时工作制,那就应该用适当的带薪休假时间作为补偿。教育行业的寒暑假制度就属于这种补偿,不应该看成教师们呆在家里白拿工资。
        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时间以内,每个人都必须加强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人们对时间管理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一段时间。到目前为止,时间管理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的时间管理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2)第二阶段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3)第三阶段是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4)第四阶段的理论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精力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个人精力的平衡上。
        一天中有多少个小时是固定的,但是我们所能调动的精力却不是这样的。尽管我们不能挤出额外的时间,也不能减轻自己的压力,但我们可以调动更有意义的东西——精力!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健康与快乐地生活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精力管理,就是要使大家在体能上充沛、情感上相连、思想上集中,精神上一致,在工作上和工作之外变得更加投入。
        人的精力包括四个基本层面:体能、情绪、思维、意志。
  1. 体能。从对体能的关注开始,因为一个好的身体能够产生更多精力。谁都知道营养不良、缺少运动、睡眠不足和休息不够会降低人的基础能量水平,削弱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和专注力。心理学家施瓦茨和他的同事帮助经理人制定一些能够增强、恢复和补充体能的习惯,敦促他们规律饮食,按时作息,加强锻炼。很多参与这一计划的管理者都反映,随着体能的增强,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2. 情绪。不管外部压力有多大,人们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提高能量的质量。大多数人都发现,当自己情绪愉快的时候,往往就是绩效最高的时候。为做到这一点,除了注意工间休息,还应养成三个简单而有效的习惯深呼吸放松自己,向他人表达赞赏,并且换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事实证明,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能量的质量水平。
        3. 思维。思想必须集中。许多高管认为,如果有一大堆任务摆在面前,就必须同时着手处理,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降低工作效率。高管们可以制定一些习惯来减少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无情干扰。比如:只在固定时段接发电子邮件,开会时不接听电话,等等。集中注意力,使高管们的能量不致分散,他们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过去相同的工作量。
        4. 意志。当人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与他们最为珍视的、能够赋予他们意义感和目的感的东西相一致时,他们的精神能量就会发挥作用。为此,人们需要理清优先事项,并以此为准在三个方面制定习惯:做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工作;有意识地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分配时间和精力,认真工作,关心家庭、健康和他人;此外,还要在日常行为中奉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人体每晚需要7-8个小时的睡眠,才能让精力有效恢复。毕竟,睡眠是否充足对于精力储备、身体健康有着很大影响。
        除了晚间睡眠外,日间的休息也很重要。丘吉尔就有这个习惯,他会在午餐和晚餐之间抽空睡一会儿,他认为这样做并不会耽误工作,相反在保证了白天的休息后,才能完全负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午休时最佳小憩时间20-30分钟,若是超出30或40分钟,醒过来后会比不睡更加疲倦。
        在《精力管理》一书中,作者吉姆·洛尔提出了间歇性训练法,其核心在于可以增大精力的容量,使身体承担更多压力且更加高效地恢复。拿运动来说,可以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30分钟,以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的方式,或者是无氧的力量运动等方式,都能达到这个效果。
        要管理好情感精力,就需要通过定期锻炼和周期恢复来达到一个平衡,比如:不时与同事、朋友聚餐,参加体育活动,定期陪伴家人和孩子,或是在忙碌之余寻一处地方静坐……所有这些能给我们带来享受、令人满足和安心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情感的再生和恢复方式。
        与体能和情感一样,思维能力也是需要平衡消耗和再生的,要想保持专注,关键在于思维准备、构建愿景、积极的自我暗示、高效的时间管理和创造力。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偶尔开一下小差休息一下,会有利于切换思维,提高创造力。
        通常想要拓展意志力量,其原理与拓展体能一样,需要突破我们的舒适圈,在超越自身的目标与自我关心之间维持平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