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城市退休人员返乡养老的四个障碍,在发挥余热中反哺故乡

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有几百万的城市退休人员告别工作岗位,如果我们能充分汲取历史上官员“告老还乡”、“辞仕归故里”的好传统,将既能舒缓城市的养老压力,更能发挥这一庞大群体宝贵的智力、财力、人脉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一股来自城市又爱恋乡土的强大活力。这在我们日益进入老龄化的时代、乡村亟待振兴的今天尤其重要。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多年的城乡疏离,乡村人才、劳动力、资金、幼儿等不断外溢,乡村日益呈衰落的局面。横亘在城乡之间,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乡风乡俗、宅基地、住房等现实的差异和困难。努力破除这些障碍,为更多的退休人员返乡养老提供便利,使他们在发挥余热中回报乡里。

返乡养老并不是适用于每个城市退休人员的,乡村呼唤的是爱家乡、愿意发挥余热、愿意劳动和奉献、身体健康、暂时不需要带孩子的老人回归,如果是想着要名、要利、要房子、要地位,那乡村既没有这些资源,也是不欢迎的。

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乡土社会,城市人口的任何一家,往上最多查三代,很多人的前辈就是农民,根在农村。退休人员中,很多都是有乡土情怀的,但要真正落实返乡养老是有着很多实际困难的,破解这些实际的障碍或者认知的偏差,就能为乡村振兴引来一盘活水来:

障碍一: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在乡村有祖屋的,目前国家政策允许继承,可以维修,但不允许推倒重建和加建。这是政策设定的,也是考虑到城乡收入、财产差异这一现实,国家为乡村的农民设立的一道保护线。

在目前的实践中,较为可靠的解决办法是,由村集体统一收贮闲置的房屋,再加上清理“一户多宅”的房屋,统一进行基本的维修,保持乡村建筑的原有风貌,加固房屋的支撑,做好防雨防水即可。村集体将此房屋折算或以入股的方式,形成村集体的财产,统一面向返乡退休人员招租,可长租亦可短租。

这样的好处是:一是解决了返乡退休人员无处住的难题,二是解决了农户招租中可能的机会主义、短期化问题,三是通过村集体出面,能向返乡退休人员表明的热情欢迎态度,还能实现居住相对集中,便于安排就餐和团体活动,还能因此形成村集体的收入,为改善乡村面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持。

障碍二:医疗算不算困难?

乡村就是乡村,是根本不可能有三甲医院的。对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来说,返乡养老的医疗问题,应该不算是很大的挑战:一是常用药自己可以带着或者让子女买了送到农村去,二是农村也有医务室,常见病在乡村就能治好,而且也花不了几个钱,三是不用担心自己病重的会耽误治疗时机。其实人都会有老了离开的时候,都会有归去的时候,老死在乡村,比起老死在城市里的大医院、临终时插上各种管子、花光所有的积蓄,老死在乡村也没有多少遗憾的。

而且,生活在乡村,空气好、水质好,空间开阔,如果再加上心态好,或许就可以少吃药,还能延年益寿呢?君不见,一辈子根本没机会去三甲医院看过病,许多农村的老人活到八九十岁,还能下地和生火做饭呢?

障碍三:商业和服务算不算困难?

也许有人会担心,乡村没有超市,没有地方买菜,没有娱乐和公共服务。我看这是不了解现在的乡村巨变,现在的乡村,一般都会有商业网点,还有些有实力的村集体,已经在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餐食,很多村里都建成了文化大院,公共活动空间没有问题。

另外,在返乡养老,还可以自食其力,自己在庭院里、房前屋后种花养草,这也是最好的健身和关心的项目啊!如果返乡的退休人员达成一定的规模,可以在理发、照护上雇佣本乡的劳动力来解决,实现服务在村、养老在村,还能给乡村引来劳动力回归和活力呢!

障碍四:乡村人情风是不是负担?

乡村的“人情风”的确要强于城市,盖房架屋的,红白喜事的,福寿添子的,这是人之常情。退休人员返乡养老,“人情风”会不会是一种麻烦和负担?解决的办法:一是乡村正在进行乡风乡俗治理,对干部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是禁止的,普通群众红白喜事也要进入乡规里约的,或者对人情标准进行限制,或者对办酒席规模进行限制。

同时,返乡退休人员自己心态要好,返乡避免不了人际关系,要是想逃避乡村的人际关系,那就不必回来。自己已经年事已高,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对于乡村的人情往来,等闲视之,可以赴宴,但不饮酒,更不讲究排场,根据自己的收入和积蓄,随个小份子钱,见见乡亲故人,有何不可呢?对于有些人情冷暖,嫌贫爱富的,大可以装着听不见、看不见!

破除了这四个实际的、认知的障碍,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愿意返乡养老,是从城市赋闲人口转变成劳动人口、消费人口、乡贤的伟大转折,也是叶落归根、反哺乡村的伟大实践!从学术上说,这叫逆城市化!从生态上说,这叫化为春泥回馈故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