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的哥窑 美的不可思议
哥窑恰如一珠遗世而独立的莲,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好似大雾四起,遮住了哥窑的庐山真面目,你可以隐约见到它独特的朦胧美,但却揭不开他神秘的面纱。
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窑,其中可以了解到的有官窑是在杭州修内司和郊坛下烧造,定窑是在定州烧造,汝窑是在汝州烧造,钧窑则是在钧州烧造,唯独只有哥窑我们缺失了对它全部的了解。关于它的身世来历一直都无法有确切论断,古代关于记载哥窑的文献也有一些,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几本,只是从这些文献中也不能完全论断其确切身世。

哥窑米黄釉葵瓣口盘 宋代
提到哥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金丝铁线”“冰裂纹”,这也是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么何为金丝铁线,顾名思义我们先把金的颜色定义为黄色,那么金丝就是黄色的小纹片;然后再来看铁线,一般铁的固有印象就是深色,所以铁的颜色就是代指深褐色,那么铁线就是深褐色的大纹片。

南宋 哥窑灰青釉贯耳壶
关于冰裂纹,这是一种专业术语,通俗来讲就是像表面发生炸裂一样的纹路,形成了一种立体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俗称“金丝铁线”。还有攒珠聚球、紫口铁足也是哥窑的特征。

南宋 哥窑灰青釉海棠式炉
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其实是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它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
此炉为哥窑仿古器,是南宋作品。鱼耳炉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仿青铜器器型,在哥窑器里属于比较罕见的,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此鱼耳炉为直口、弧腹、圈足,造型醇厚古拙,两侧置鱼形耳向外扩张,增加了器物庄严、凝重的感觉,颇为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色莹润,以灰青为主泛米黄色,釉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金丝铁线”。

宋哥窑鱼耳炉
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清两代一直都有在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器(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一般真正的哥窑瓷器是采用垫饼垫烧的方式,通过这样的燃烧方式会使瓷器出现不平整,即使每件瓷器的表面看起来非常光滑,但实际使用总感觉有些不平。

南宋 哥窑青釉葵花式洗
近年来拍卖市场上关于哥窑的行情一直也是不错的,所以有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制造仿品流通市场来牟取暴利,在辨别哥窑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廷窑,是北宋朝宫廷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也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五大名窑之一。清帝乾隆曾作诗赞道:“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足见皇帝对哥窑的器重。哥窑瓷的存世量很少,除了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这让哥窑除了神秘之外也更显得弥足珍贵。
每一件藏品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人间宝藏,需我们珍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