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光瑞:怡然自得品瓜秋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怡然自得品瓜秋

怡然自得品瓜秋

又到了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季节,大街上那花花绿绿的西瓜、甜瓜、木瓜、哈密瓜等等都散发着扑鼻的香气,挑逗着购买者的欲望。

因为现在交通发达,一年四季几乎所有的瓜果蔬菜都能吃到,对在那一个月里突击吃瓜的情形恐怕只能是在回忆里才上演。但市场上卖的瓜不是没等熟透就扭下来的半熟瓜,要不就是摘下来时间太长的储存瓜。要想过上真正的瓜秋,吃上新摘下来的瓜,还是要必须得等当地的甜瓜大批量上市才可以,正因为此,所谓的瓜秋,还是要在当地整整一个秋季都飘荡着的香甜气息时才算真正的到来。

瓜秋、瓜秋,只有待节令接近或过了立秋,才是瓜秋的火红日子。现在市场上果类品种很是丰富多彩,但我们小时候吃的那些白糖罐、顶心红、白沙蜜、灰鼠子、小牙瓜等品种现在很少能见到了。现在在电脑前敲字,还能回想起又甜又脆,水分多的顶心红;瓜型好味浓个大的白沙蜜;甜得起沙,吃一个就能解饿的蛤蟆腿。

我个人理解:瓜秋不应该就只是放开肚皮吃一秋的过程,更准确地说,那应该叫品,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入了陶醉的状态,你才能能品出瓜秋的韵味,瓜秋的内涵,瓜秋的意义。也自然是一回想起来,舌头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唇,脑海里就荡起小时候在瓜园里放肆的情节。

说起品瓜秋,就不能不想起小时候去生产队瓜园偷瓜的场景,这恐怕是所有生活在农村的男孩子都有过的经历。而我,更有看瓜的经历,那这瓜秋品起来就自然是更加别有风韵。

回忆总是甜蜜的。那时,每个生产队都在保证大田作物玉米面积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土地调配茬口以便多种经营地种一些谷子、糜子、高粱、小麦、大豆等作物。更要种植一些蔬菜瓜果等时令经济作物,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给社员们调剂口味。哪像现在都是个体经营,所有的家庭都只种玉米一个品种。

种瓜首要的是选茬口,既不能重茬,也不能迎茬。一般都得轮作七八年才可以。它对粪肥也挺挑剔,最好是鸡粪,其次是其他禽类粪肥或大粪,最忌讳用化肥。但现在绝大部分作物都是化肥当家。这也是瓜果不甜、不香的主要因素。每年五一左右,在大田播种基本种完后,才开始种瓜。

生产队长首先要根据自己队里的人口多少来预留土地,一般都在二亩地左右。瓜籽可以先催芽,也可以干籽下地,但无论咋种,都必须座水埯种。年轻力壮的男劳力在前边刨坑,大约一尺半左右一个坑,(这主要指甜瓜)然后施肥,这肥一定是要头一年发酵好了的农家肥,没发酵的肥会长螆虫,专门磕作物的根。一个坑一锹肥,然后浇水,将水灌足后,妇女们开始点籽。若是干籽,一个坑里要放十粒左右,若是催出芽的,放三两粒即可。最后是有经验的老农民在后边用锹培土。这活儿很技术,不能培太厚,防止憋芽,苗出来晚不说,还柔弱,抗不起风雨摧残;培薄了又怕遇上连风天将水分抽干形成炕籽,不发芽,不出苗。所以,这活儿多是由老头儿们来做。

大约一个月左右,苗出齐后,和大田作物一样开始铲趟。但瓜地只能趟一遍,只要有流水的沟就可以了,不能像其他作物那样要三铲三趟。趟地后,苗已长成两片真叶,这时就该选有经验的瓜把式整天蹲在地里侍弄了——要间苗、也要栽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间苗是咋回事儿,就是将一个坑里多出来的苗薅去,只留一棵粗壮健康的,两株间距远的,也可以留两棵,缺苗的地块儿还可以移苗栽种。当瓜秧长成三到四片真叶时,要掐尖。掐尖的作用是要让瓜秧能尽快分蔓对向着长,不然,一棵瓜秧只长一根蔓儿就会徒长秧迟迟不坐瓜,影响产量。

近些年,为了促使作物早熟,采用温室育秧,然后地膜覆盖栽秧技术,这样,虽然劳动成本增加了,但成熟期提前了,能卖上好价钱。只是没有正常粗放经营管理的香味儿浓。

当两根对向生长的蔓儿长到一定程度时,也就是说,每个蔓儿上都坐住一至两个瓜果后,就要拦蔓。即:及时将生长的瓜蔓从尖处斩断。以利催大已授粉坐牢的瓜果。至于从这个斩断的主蔓上再分别长出的次生蔓儿,那就不要理会了,因为这时,第一个坐牢的主根瓜或门瓜都已经成熟,进入了采摘期。

如果你种的是西瓜,大体上和甜瓜一样,但株距要远,还要在开花坐果期看住授粉——即将雄花掐下,将花蕊上的粉对着雌花蹭一下。授粉一般在早晨八时前,这个时间正是花朵怒放时,花粉足,就如人年轻时一样。

从主根上坐的果,如果不想保留,可以掐下来扔掉。因为这个瓜个头较小,长的形状也不好看,但却极甜。所以,如果不追求产量,留着也无妨,呵呵,自己吃呗。

两边伸出的蔓儿坐住的第一个瓜叫门瓜。这个瓜瓜形好,长的大,口感也好。所谓新开园的瓜就是指的这批瓜上市了。这是整个瓜秧一生中最得意的部分,是最值得炫耀的。然后是次门瓜,三门瓜,次蔓瓜,越往后个头越小,口感也差,因为肥力、阳光、水分都受限,随着多次采摘的人走脚踩,加之气候和他生长习性等因素,瓜的一生在奉献给人们几次的香甜后会自然的老去,也就是俗称的罢园,但罢园后,若是不让牲畜等进来祸害,那些次生蔓儿上的瓜仍会生长成熟,直至遭遇寒流后才壮烈牺牲。

香甜的瓜香,诱惑着所有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半大小子。等生产队放瓜那是不够吃的,而且吃着也不过瘾,好的瓜都让妈妈拣出来准备送给城里的亲戚了,剩下的能有几个?所以,要想过足瓜秋那就必须去偷瓜!

偷瓜是有讲究的,我们小孩子偷瓜一般都是选在中午后,星期天或放暑假是我们最兴奋的时节,如果上学了,那不等放学就逃学,怕回家早妈妈追问,就将书包往土豆地里一藏,然后向生产队的瓜地杀去!

在午休后时间行动,是因为这个时候看瓜的瓜把式儿大都在瓜棚里昏昏欲睡,你只管放心大胆地从玉米地里钻进去,觉得快到瓜地时,就得匍匐着慢慢地爬着接近瓜地,因为,别看看瓜的老头儿都有些打蔫儿,但也有精神的,更有随时来吃瓜或买瓜的社员,还有看青的经常来瓜窝棚。所以你得小心才是。爬进瓜地,摸到熟透的瓜时,要把那紧张兴奋的刺激劲儿憋着点儿,得手后就迅速爬回玉米地垄沟里再品尝。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躲在青纱帐的荫凉处,享受着自己的胜利成果,那种滋味是很惬意的。吃饱了,摩挲着鼓胀的小肚皮就杀向村旁的大水池里去游泳避暑,游够了,再去抓青蛙,捉蝈蝈儿,采蘑菇。饿了就再去偷瓜,一直到月色朦胧,虫鸣蝉噪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睡觉。

每五天左右能放一次瓜,一次每人十几斤左右,去掉拣个大型好味香的瓜给城里的亲友送去外,自己家每次都吃的是舔嘴不拉舌。不然也就不会有偷瓜的现象存在。

在我的偷瓜经历中,有过一次失手。那好像是在我十一、二岁时,我和我们村一个叫黑子的玩伴。第一次偷瓜时很顺利,吃饱了,黑子说:“我看见瓜窝棚旁有柿子,咱们去偷柿子吧。”我点头称是,于是我们又二次行动,将身上的胯栏背心底下用鞋带子缠紧系好,手拎着胯栏就向瓜地爬去。

谁料,我们第一次爬瓜时,瓜把式老郑头已经发现了。这老头贼认真,他为了抓我们这些小偷瓜贼能不怕蚊叮虫咬日头晒,一动不动地蹲在地里守株待兔,抓住人后,他不打也不骂,看着你让你把摘下来的瓜,不管生熟必须都一次性吃下,哪怕是白瓤没熟的苦瓜也必须吃下,不吃就去报告队长,然后记账,到秋罚家长公分。所以我们都恨透他了,也都躲着他。

可这次,轮到我倒霉了,当我摘完一小背心红透的西红柿正欲往回爬时,老郑头出现了,他站在我面前大喊一声:“哪儿跑?”吓得我妈呀一声站起来就往苞米地里跑,我身子小,个矮,在地垄沟里跑是有优势的,他是大人,个大身高,苞米叶子刮他的眼睛,但他却不惧,仍然不依不舍地追着我不放,这一来,就把我弄得六神无主了,本来怕抓就害怕,这次还真被撵了便乱了方寸,居然不知道扬长避短地顺着垄沟儿跑,而是跨着玉米垄横着穿插,原指望这样会摆脱他的纠缠,谁料,这样一跑,小孩就没大人有优势了,大人步大,一步能跨两垄,还不怕玉米棵绊,而我就吃了亏了,没跑两垄就把鞋跑丢了,想回去拣又怕抓,手里领着的背心,里边的西红柿早就都颠没了,可就这样也没跑掉,最终让呼哧带喘的老郑头一把就将我的左脚腕子给抓住了。

我知道,这次肯定要遭蹂躏了,就安定了下来,心说:爱咋咋地吧,便坐在地上喘气。

这功夫,哪边的黑子知道我被抓住了,他就撒开了丫子,他这噼里啪啦的一跑,老郑头便厉声问我:“那个是谁?说!”我眼珠儿一转就来了主意:“是你家大顺子!”大顺子是他的老儿子,和我同班,我一说是他,老郑头果然不横了,他瞪了我一眼,丢下一句:“再想吃瓜就大大方方地来!”扭头走了。

我见他走了,心里一阵窃喜,也跟着他的屁股后走,他回头问:“你不回家还跟着我干啥?”

“我找鞋!”

边回答边走,还真就看见了我的鞋。拣回来鞋,还捎带着拣了几个掉在地上的西红柿。

有意思的是,我这个昔日的“偷瓜贼”,长大了居然还和老郑头一样看上了瓜。

那是1981年,我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回村参加生产劳动。队长便让我去看瓜。

瓜一到成熟时,必须要加强看护的力量,仅靠几个老头是不行的。白天是那些老头儿们边侍弄边看护,晚上就是我们这些新增加的年轻力量。其实,说是看管抓住严罚,但成年人是很少干这种丢人的事的,都是小孩子白天没事爬过来摘几个吃,因而,用看护也就是摆设,至少我是这样看的。因为,我在农村生产队劳动了两年也看了两年瓜,却从来没抓住过社员偷瓜的,也没听说有社员偷瓜的。

但在瓜田里的感觉还是很美妙的。

坐在弥漫着瓜香的青纱帐里,燃着一堆篝火,看着满天的繁星,听着叽叽啾啾的虫声,那情形现在想来也是很让人陶醉的。

若是能耐住蚊虫的叮咬,伏在路边的青纱帐里,不仅能抓住或吓跑那些胆大的小偷瓜贼,还可以偷听路人的谈话或恋人的喁喁私语。有一个我们俗称他大牛子的生产队看青的,有天晚上兴冲冲地跑到我们瓜窝棚来,嘻嘻哈哈地告诉我们他的发现:“长这么大头一回看着搞对象的,原来就是抱在一块儿啃呐!”

我好奇问他为啥这样说,他叙述说有一对在公社砖厂打工的小青年,男的是邻村的,女的是我村的,在青纱帐里接吻被大牛子误以为是偷东西的给堵个正着。本来没啥事,可他却稀奇万分跑出来张扬。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场景,并在我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瞧这哥仨》里记叙了这个场面。

不想干这类的缺德事,那就围坐在篝火旁听老年人讲故事。倒不一定是说书讲古,而是屯子里或邻村一些有特点的人和事,几乎每个人都有故事,而且也都精彩,我在乡村纪实系列中记叙的一些人和事有不少就是在这个看瓜的期间听说的。

在看瓜品瓜的日子里,我还学会了制作水拉面的技术。

从八月一日瓜熟开园,到九月一日瓜罢园,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也是农村最悠闲的时光。生产队没啥活计,社员们家里也就是起起猪圈或抢一下草皮沤草绿肥。没啥事了,队长、保管员、会计等生产队的领导们便也不在队部里呆着,而是挤在瓜园里打扑克。别的不说,仅吃瓜随便这一点就很有诱惑力嘛。

可千万别拿队长不当干部,别看一个小队才几十名社员,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生产队长是很牛的。当官自然就有特权,所以队长一来,我们就起火烧饭,而且多是白面大米。由于我们那里主产是玉米和谷子,所以在家除了过年过节能吃上白面和大米饭外,平常日子就是玉米碴子和小米饭。可在看瓜的这一个月里伙食大大地改变了,几乎每天都有白面吃,而且用瓜还能换鱼、肉等,有这等伙食谁还回家吃饭啊。

一次队长他们打扑克,玩得起劲儿,忘了做饭,到了中午,大家都饥肠辘辘,于是队长提议做水拉面吃。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吃法:先用肉和菜呛锅,添水烧开,然后将和好的面放在水里,大家齐上阵,一人揪一块,抻平扯长弄宽整薄后放在滚烫的锅里,然后放上调料。嗬嗬,这种做法让我大开眼界,而且吃上后还回味无穷。可惜,后来,自己成家后做了几次,都没整出那个味儿来。

……

品瓜秋,品瓜秋,关键在这一个品字,只有品,你才能想起以往,只有品,你才能沉醉其中,也只有品,你才能怡然自得。

齐光瑞简介:

齐光瑞。文学爱好者。已出版的作品有:写作指导理论文集《纪实文学的写作艺术》、《手把手教你写新闻》,小说集《万紫千红总是春》,散文集《挥斥方遒》、《关东风情》、《趣说水浒》,戏剧集《风流村》等。畅销书有:长篇小说《绝对新闻》、《作协大院》;文艺评点随笔《活色生香话水浒》等书籍。策划、编剧并参演过的电视剧《讨个老婆过大年》、《乡村网事》等获国家文化部创作优秀奖。新闻作品《山沟里飞出软件制造娃》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辅教材中。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0)

相关推荐

  • 墨念:香瓜蛋|散文

    沈志荣:甄校长"登基" |故事 文/墨念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吃大锅饭那年月,社员家的孩子都被那些香瓜蛋急死了,可是队长家孩子屙的粪便里都是那香瓜种. 那时候,看场的.看瓜的. ...

  • 八十年代偷瓜命案!

    2020-09-06 20:27·商用军用民用 一.贺荣的西瓜田 1982年4月的太平县(今黄山),在春天的怀抱中阳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作为第三生产队,贺荣把两亩西瓜地给承包了下来,趁春光正好,赶紧 ...

  • 散文||儿时瓜儿香

    儿时瓜儿香 仲秋时节,大片成熟的庄稼散发出阵阵芳香.阳光把庄户人熏烤得黝黑,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了汗水流淌过的痕迹.有的人头顶草帽,有的人脖子上挂着一块发黑的毛巾.渴了,就"咕噜咕噜" ...

  • 故事:鬼 偷 瓜

    文/小田 丁县的王十九,乃是一名瓜农,以种植瓜果蔬菜为生.前两年,此地因遭受洪涝庄稼颗粒无收,王十九的瓜果蔬菜也没得到收成. 附近乡民无粮可炊,很多人被饿死了. 王十九没别的本事,只会种瓜.洪涝过去后 ...

  • 卢秀莲:难忘偷瓜那件事

    难忘偷瓜那件事 江苏 卢秀莲 我儿时的事好多都已忘却了,只有和同伴们偷生产队瓜的事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这大概是六十年代初的事. 写这件事得先介绍我们村的地理环境:我们村庄很小,当时只有六十户左右的人家 ...

  • 民间故事:稚童踢了木匠一脚,被木匠推到瓜地里,此后无人敢偷瓜

    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778期,如果喜欢我的故事记得常来! 一位年过6旬的老木匠,去镇子上卖完货回家,走到半路时被一个黑衣稚童踢了一脚.老木匠生气了,掏出墨斗线将黑衣稚童降服. 随后 ...

  • 第三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夜幕下》

    夜幕下 文/王正选 夕阳竭力透过火烧云,最后瞥了一眼人间,身不由己的落进了如黛的西山.深蓝色的夜幕渐渐遮盖了喧嚣的大地.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黄河水的咆哮声.高崖下白日里听不见哗哗响的涧河水声,此时随着大 ...

  • 齐光瑞:寒春暖品开江鱼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寒春暖品开江鱼  寒春暖品开江鱼 齐光瑞 每到周五,总有一根乡愁的丝线牵着我的思绪往江北中源大道边的"斗沟子农贸大 ...

  • ​​齐光瑞:浪漫的厦门,妙哉鼓浪屿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浪漫的厦门,妙哉鼓浪屿 浪漫的厦门,妙哉鼓浪屿 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唱着张暴默的<鼓浪屿之波>时,就对厦门和鼓 ...

  • 齐光瑞:又到一年吃草时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又到一年吃草时 又到一年吃草时 齐光瑞 谷雨时节杜鹃啼,又到一年吃草时.漫山遍野寻野菜,绿色健体延寿值!草长莺飞的关东四月, ...

  • 齐光瑞:从《风云鉴事》看文学创作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从<风云鉴事>看文学创作 从<风云鉴事>看文学创作 接到利化老师印制精美的<风云鉴事>一 ...

  • 齐光瑞:想起那些书抄本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想起那些书抄本 想起那些书抄本 家里的书太多,虽然两次搬家处理了一大批,但随着认识的文化界人士逐渐增多,送书成了时尚,故而, ...

  • 齐光瑞:看东部歌者的《怀念妻子》想到的​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看东部歌者的<怀念妻子>想到的 看东部歌者的<怀念妻子>想到的 昨天中午,刚刚和一个好朋友就她即将出 ...

  • 齐光瑞:此情难忘 ——序 江南雨文集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此情难忘 --序江南雨文集 家里的首长交给我一个任务,让给东方文学论坛的版主江南雨先生的文集写个序,尽管我因忙于创作长篇小说 ...

  • 齐光瑞:让人性尽情的释放——说说《北风那个吹》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让人性尽情的释放--说说<北风那个吹> 让人性尽情的释放--说说北风那个吹 前些日子,辽宁电视台重播了电视剧&l ...

  • 齐光瑞:精神的力量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齐光瑞:精神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 精神的哲学定义是: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动力,无意识形态上潜在的动力.它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是看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