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难违顺天时——《论语》悟读【413】
相关推荐
-
【第394期】音频学《论语·季氏篇第3章》孔子怎样用鲁国史证明其历史观?
音频学<论语·季氏篇第3章>孔子怎样用鲁国史证明其历史观?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所谓"去公室&q ...
-
【第342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7章》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天命的思想?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7章>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天命的思想? 14·37 公伯寮(音liáo)愬(音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
-
君子不器——论语注解,第一六.三章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1)五世(2)矣,政逮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5)矣." [注释] (1)禄:官员的俸给.去:离开.公室:指鲁国的国君,当时各诸 ...
-
素说《论语》:季氏篇(三)
一.原 文 季氏第十六 16.0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二.释 解 老师说:"鲁国从公子遂杀文公之子,强立庶公子 ...
-
《中国哲学简史》(3) “孔孟之道”中国儒家哲学思想精华
孔子,原名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在孔子出生之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了贵族的地位,所以搬迁到了鲁国.他年轻时周 ...
-
《论语》卷16季氏篇诗解2天下有道庶人不议益损友乐三戒三畏
<论语>卷16季氏篇诗解2天下有道庶人不议益损友乐三戒三畏 题文诗: 孔子有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历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历经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春秋时期哲学之二:孔子
中国春秋时期哲学之二:孔子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博学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度,提出" 克已复礼" ,希望有一天能在齐.鲁这类 ...
-
人生最难是从容——《论语》悟读【337】
无言花自香,淡定人从容.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 ...
-
君子处易悦之难——《论语》悟读【322】
君子结交,见人之善: 小人相处,见人之恶. <论语>第十三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通"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 ...
-
人生至难其心明——《论语》悟读【279】
明察秋毫,饱览春光. <论语>第十二篇第六章: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诬陷或中伤),肤受之愬(sù,诬告),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 ...
-
好学何其如此难——《论语》悟读【25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论语>第十一篇第六章: [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
礼乐之门恐难及——《论语》悟读【252】
礼乐之门,恐难及也. <论语>第十一篇第二章: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
-
敬畏天命行仁道——《论语》悟读【203】
敬畏天命,且行仁道. <论语>第九篇第一章: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却看重天命与仁德. [悟读] 吾道一以贯之. 本章体现了夫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在夫子 ...
-
民由民知千古难——《论语》悟读【190】
为政不在言多,当官务持大体. <论语>第八篇第九章: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指引的道 ...
-
大智若愚难中难——《论语》悟读【109】
小失当重,大智若愚. <论语>第五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 ...
-
仁兮仁兮何其难——《论语》悟读【107】
忠兮清兮堪为贤,仁兮仁兮何其难. <论语>第五篇第十八章: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令尹,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无喜色:三已(罢免)之,无愠色.旧令尹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