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听雨一世,读懂了雨就读懂了人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

谈起中国汉字,再没有一个字能够代表中国,也没有一个字能够将生机和毁灭,优雅和粗俗表达的如此透彻,这样的矛盾来自于汉字和这个字本身所具备的特性。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而来,期间从象形的勾勒就能将一种意象或者一个事情表达出来,而这种勾勒出的形状,就是汉字的原形,也是一个字的初始意义。

汉字的诞生,每个字蕴藏着一种文化,千年岁月不曾打磨掉它的棱角,战乱不能摧毁它的意志,就连命运无常都不能让它彻底消失。

这就是汉字的力量,也是汉字的脊梁。时光的清洗反而让汉字越发纯粹富有内涵。汉字的意义从其的表象发展到表意,再到更高层次的意象,深层次的进阶让汉字褪去了原始的野性和粗俗,变得越发优雅了起来。

就如我们中国人,从原始的诞生到而今的礼仪之邦,悠悠岁月,生命褪去了表层的毛燥和粗俗,人也在无尽的岁月里,得到了灵魂的洗刷和救赎,从原始的吃喝拉撒发展到如今的及时享乐,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洗刷里,越发的娇艳。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如果有一个字能将中国和中国人生命足迹表达出来,那么唯有“雨”这个字,最为适合,也最为妥帖。

中国人爱雨,这种爱不仅是建立在表象上的爱,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爱。雨字发展至今,从粗俗到优雅,从表象到意象,从认知的肤浅到研究内涵。雨在千年岁月里的发展,让它在文坛留得一席之地,成为普通人的生机,成为贵族的消遣。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关于雨字的诗词不胜枚举,无数文人墨客,或客舟观雨,或白头听雨,或撑伞闻雨,或漫步于雨中。

他们感受雨的魅力,就如同在母亲的怀里,享受雨带来的温暖和冰凉,生机和绝望,雨过天晴,独剩唏嘘。而关于雨的文字,也唯有诗人余光中笔下的才加剧了雨的深意,让雨字有了一些神韵,为世人所喜爱。

一、长嘘短叹,余光中笔下的雨字到底传达了什么

雨的诞生就像旅行,开始很美好,过程很充实,结局则无法预测,这就如我们的人生。

翻开中国这部厚厚的字典,雨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无数文人墨客,各显风骚,在雨里和生命邂逅,和爱人分离,和过去释怀,和孤独和解。雨就是一个倾听的伙伴,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冰冷和惆怅还有些许温暖。

著名诗人余光中独爱雨,在他的心中雨就是他的乡愁,是他的回忆,更是他怎么也消不了的愁,因此雨在他的笔下不只拥有雨的优雅,还增添了离愁。

余光中不仅爱观雨,他还爱听雨。他对雨的热爱,已经超越了“雨”这个字本身所具有的表象,转而去追求雨的意象,即透过表象看本质。

余光中在雨里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其实,在他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中就有他对雨的解读。他所想的,所念的,忧愁的,难以释怀的,都在这本书里一一呈现。

《听听那冷雨》一个听字,一个冷字,此二字就让雨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庸人看雨,烦;俗人观雨,愁;文人看雨,听;圣人看雨,乃众生。

雨的表象很平凡,大道至简,雨的诞生就是极简单的一个步骤。雨只管下,只管任性的在风里漂流,在雷声里打闹,等待命运将它推送到不同的终端,又流放到另一个彼岸。它在一次次的告别和重现中将自己独有的非凡展现了出来。

平凡而又非凡,雨总能将它的负面展现,却又优雅的转身以更完美的姿态重现,它总能清醒的认知到自己的不足,转而去修身养性,达到一种生命的平衡。

雨的非凡,在一个听字里就破解了雨的奥秘。余光中对中国的爱,就在雨里。寄托是最好的寓意,在没有比雨更具有潜质的了。因此,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同名作,才能在岁月中历久弥新,散发着雨的芬芳和忧愁。

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白头听僧庐下,听雨一世,时间绵长,世事通透。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感伤,余光中的心,他的愁,他的念都置身之中,听雨一世,从少年到白头,时光雨下,不仅仅听的是雨,看透的是雨中的人生。

少年听雨的歌楼是一种美好,青春的萌动,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皆在歌楼之上完美的呈现,雨在那时是他的生机,代表着一种美好和向往

人至中年,家庭的负担,未来的担忧,生命的无常,人生的困境和种种矛盾都需要宣泄和整顿。改变和释怀成了人生的必修课,这样的情绪则只有在旅行中,在客舟上去独自承受和和解。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旅游业如此的火热,生命也只有在行走中,在孤独里才能完成蜕变,谁知这样的蜕变比起雨的降落更加的绵长和艰难。

白头偕老是大多数人的梦想,然而真正的实现,也只有在孤独和无望里得到。人已白头,寿命便已是进入了倒计时。白头静坐,如老僧入定,那些欲和念,尘世的是是非非,恩恩爱爱,都已不再重要,生命到了这个层次,寻求的不过是解脱和超脱

白头听雨,僧庐就成了最佳之地,禅意和悟道,在蒙蒙细雨里更添了催化剂,至臻化境大概就是一种超脱,雨便多了一丝佛性和禅意。

少年,中年,白头,雨在余光中的生命里,在他的笔下,成了宣泄,变成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利器,摧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和那颗包围着的城池。他在雨里激荡起的是五千年灰白色的中国,还有那颗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心。

雨在余光中的笔下不再是文人附庸风雅的武器,也不再是普通人长嘘短叹的必需品。雨的本质就是新生,是救赎,是超脱,还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万众一心,共同渴求的美好。

生命从读雨开始,从观雨入世,从听雨入境,在懂雨里悟道。人生的进阶从读雨开始,到懂雨结束。

生命的轮回就在雨里,国家的兴衰也在雨里,长嘘短叹,雨不过如此,但不只如此。

二、余光中为什么说中国五千年的黑白全在雨里

一个时代,必定有这个时代的烙印,这种沉重而痛苦的烙印不仅烙在国家的脸上,更烙印在人的心上。

在诗人余光中心里,总有一种烙印让他难以启齿却又刻骨铭心。这个烙印从刻在他心里的那刻,就再也没有愈合的可能,只有将这种痛和愁寄托于某一事物之上,他才能得到短暂的安宁和舒心。

这种寄托,他心中唯有雨才可以,也唯有雨才能让他那颗佯装坚硬的心,变得柔软而富有活力。雨所具备的柔软和复原的本性,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短暂的安宁,还有可以治愈的可能。

他在文中写道“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在他的心里,那个烙印就是一种国家的悲哀,还有他自身在这种烙印下的无奈和痛苦。所以,他才认为,中国在那一时代是灰色的,黑白片的味道,下着雨的悲哀,还有着数不清的孺慕之情。

战乱的破坏就像下着狂风暴雨的感觉,你不知道它能摧毁什么,更不知道它的破坏力究竟有多大,你能做的也只有发挥人的本性,明哲保身,去寻求一个安全的避难所。然而,短暂的逃避,取舍的选择,就像命运的无常,你不知道这样的抉择,对你而言是幸还是不幸。

面对国家的战乱和悲哀,余光中力不从心的选择逃避,所以他终其一生都活在痛苦里。时过境迁,他已然悔悟,他曾经舍弃的不只是那个他回不去的从前,他还有他和国家共同进退的心,以及一颗祖国母亲的爱。

从失去的那刻,他的心注定变成了黑白色,就像我们的国家,五千年历史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是黑就是白,黑和白总要一较高下,总要在取舍里做出抉择。

这场下了五千年的雨,见证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变更和兴衰。它从不曾褪色,也不曾退场,在历史上它的经历,岂止是一本书或者千万句的言语所能表达清楚的。

一场雨代表的深意,一个国家代表的含义,都在雨里。余光中爱雨爱它所承载的东西,文人爱雨爱的是它的优雅和弹性,僧人爱雨爱它的佛性,圣人爱雨爱它的包容和普渡众生。雨冲刷的是黑,下的是白,国家的发展不也是如此吗?

三、从哲学的角度看雨,从雨的哲学看众生

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笔下,他是来源于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求知。人们普遍认为哲学的起源是来源于人的诧异和闲暇。在探索万物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里,哲学家们都是不断的看透事物的表象而去看本质。

雨作为自然界所普遍存在的事物,自然也逃不掉被哲学家研究的命运。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至今被人们推崇,他说:“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都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如我们不可能两次看到同样的雨。雨它的形成是具有一定的特性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都不同。就如同我们的人生,每时每刻,看似相同但结果必然不同,这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前提的。

雨是矛盾存在的个体,而人也是一种矛盾的存在。雨能产生生机,他的本质是润泽万物的灵药,但如果有着不可控的外力因素,它也会成为毒药,伤人伤己。

一个人的矛盾在于,善和恶。孔子说“人性本善”,人本是赤裸的生然后在世界生存之后的成长的过程中才有了欲念,而欲望就是恶的根源。

雨所在的哲学反应就如同人所有的矛盾,善恶只在一念间,一瞬间,樯橹灰飞烟灭,一瞬间也能迸发勃勃生机。万物的存在本是一种自相矛盾,但这种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对立和统一。

从哲学的角度看雨,人类对雨的认知从其本质的演变到其内在的延伸,每一种变化皆有着事物共存的特性,那就是矛盾。这种矛盾不只存在于雨,还存在于万事万物。

正如同样是下雨,不同的雨代表的意义不同。有些雨是普世的,而有些雨则是祸世界的。下不下雨,造成的不同反响,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不论是正确的还是片面的。

这就如观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动作,有人观雨是在悟道,而有人观雨则略显烦躁。观雨就是一种境界,一种看世界的境界,一切从心而发,心起波澜则一切皆变,心若无觉,则一切无感。世界本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观看世界的心。

雨的诞生本就蕴含着哲学思想,看透雨便看透了事物的本质,从此一切所想皆起于心。心发现了多少,感知了多人,那么你就对世界了解多少。

从雨的哲学看众生百相,雨,自天而生,落地而死。雨的出生和成长,它的磨难和死亡充满了太多未知的变数和挣扎。千万次的努力,换来一次的降落,中间借风托云,承受生命之重,用自己降落的雨水,哭泣着来宣告它的价值。

雨在挣脱命运的束缚,欲要脱出那造化的掌控,随性的活,自由的走,而人也不外如是。然而我们谁又能知道,这样的随性和自由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承受不该承受地谩骂和诋毁。

余光中和我们一样,都在雨的哲学里不断的挣扎,又在哭泣和成长里学会了舍弃和承受。不同的是,我们只有一次的生命,只需要过好这一生,而雨的却要在生生世世里,看透世间万物,成全自我。

听听那冷雨,浅携一抹淡然,在淅淅沥沥的雨水里悟一次人生,感知生命,让生命在雨水里得到冲刷。

我们终其一生所要的不过是简单的活着,活着就好,懂雨即是懂人生。

听雨一世,任世事变幻,我心安然,如此,足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