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读通鉴(1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薨,太子秦惠文王立。秦惠文王师父公子虔因曾代其受过,部下告商君欲谋反,派人抓捕商鞅。商君逃亡到魏国;魏人心里埋怨其挟诈破魏师,不接受他的避难,又将他纳归于秦。商君只好与自己的问下逃奔封地商于,发兵向北攻击郑县,秦国军队进攻商君,击败其军队,将商君处以车裂之刑,尽灭其家。

当初,商君任秦相,用法严酷,有一次在渭水判决囚犯之罪,杀得渭水全是赤色。显王21年,改税法,当上秦国相,十年间,秦国人大多对他心怀怨恨。

赵良拜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能否比得上五羖(音古)大夫百里奚?"

赵良说:"赵简子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能否申请今天说一些你平时听不到的话而不被诛杀,可否承诺?"

商君答应说: "可以承诺。"

赵良说:"五羖大夫百里奚,在楚国是养牛的奴隶,秦穆公推举他于牛棚里:让其身居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在秦国当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帮晋国选出国君,一次救楚国大祸。其为国相,忙得从不坐在车子里,为解民情,车子上不设华盖。行于国中,不带随从不跟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上下男男女女都悲伤流泪,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是如何上位的?因靠太监景监引见;自从当政,淩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君又杀了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些事加起来,都不是得人的。君相外出,后车载甲,带很多武士骑马跟在后面,一些人手持长矛而操干戟者在车两跟着跑。这些东西不准备好,君相一定不外出。尚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些情况,都不是恃德。君相的危险就像朝露,而现在还贪商于的富,受宠秦国之大政,积畜百姓之怨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收留君相的人就不多了!"

商君弗从。过了五个月而遇到身裂之刑。

注:司马光一直反对变法,因为动的利益太大,会导致国内矛盾激发,从而给外部敌手有机可乘。所以他在评论商君的时候专门找一些负面的文字来记录。历史上哪个改革的人不是毁誉参半,斯大林为了在苏联实现社会化改革搞了大清洗,苏联才从一个落后破落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

改革者贪功自然不好,但改革者总是提着脑袋做事的,能多活一天就是赚的。主父偃出来搞推恩令,就做好了杀头的准备,所以他享乐自污,给武帝把柄,以死代国之过。受国之垢,有的时候不一定是社稷主,也可以是那些无畏的人。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韩申不害卒。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宋太丘社亡。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否有对吾国有利的东西?"

孟子回答说:"君何必一开口就想利,仁义而已!君问何以利吾国,大夫就会问何以利吾家,士庶人问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曰:"善。"

当初,孟子拜师于子思,曾问子思牧民之道什么为先?

子思说:"先利之。"

孟子说:"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

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注:司马光眼里的治国关键是什么?从资治通鉴他评论先圣时可以看出来,孟子巡游各国,因为他非常讲礼节,所以各国政要见到他同样讲排场礼节,大家有时都觉得有些麻烦,这段是孟子第一次见梁惠王,孟子的排场大,不像苏秦,纯功利性的游说。

梁惠王第一次遇到孟子,认为他可能就是来游说的,所以问,何利于我国?苏秦、张仪这些人上来就很简单,直接就陈说利害,而孟子却说了一通仁义之道,梁惠王也能谦虚接受。

(0)

相关推荐

  • 说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如今有一句很流行的名言,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据说这句话的来历是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已经成为国与国相处的根本性原则.因此,当谈论两国之间的关系时,人们常常引用 ...

  • 你的领导比你强,商鞅于是很受伤。

    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很开放,对祖国的概念不是很强, 于是,周游列国寻找明君的事情屡屡发生. 孟子不远千里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quo ...

  • 语音版《孟子》赏析(12)仁义而已矣

    <孟子>赏析(12)仁义而已矣 --第三单元 义利之辨 第一节 各位网友,第二单元"论人性本善"讲完了.孟子肯定人之性善,一是着眼于人与禽兽的区别.他认为,人有&quo ...

  • 曰仁义,何必曰利

    曰仁义,何必曰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④ ...

  • 《孟子》导读(二)——梁惠王章句上(1-2)

    一.梁惠王章句上 1.何必曰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

  • 大学日课036丨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日是<大学>日课第36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

  • 读通鉴(140)直谏之臣易得,忧国之士难寻

    读通鉴(140)直谏之臣易得,忧国之士难寻 解读:一个组织是靠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起来的,若上下争利,则必然有利分不足,叛起于内的情况.魏国的皇帝把汉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传承不当,认为股肱之臣没有权限,而天 ...

  • 读通鉴(139)国有道听于人,国无道听于神

    读通鉴(139)国有道听于人,国无道听于神 王夫之说:当伪儒之初起也,匡衡.贡禹不度德,不相时,舍本逐末,兴明堂辟雍,仿周官饰学校于衰淫之世:孔光继起为伪儒之魁,而刘歆诸人鼓吹以播其淫响.而且经术之变 ...

  • 读通鉴(100)汉奸投降匈奴的将领中李广利死得最惨

    读通鉴(100)李广利的末路 注:卫家及太子一党被灭,这时候权力又出现了新的空隙,武帝年纪也大,实际上这个时候才是政权最危险的时候. 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 春,正月,皇上行幸雍,至安定.北地 ...

  • 读通鉴(77)家里的事就是国家的事,所以叫家国

    读通鉴(77)区别对待 注:儒家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纲目,修身以齐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都听不进道理,只会按自己相像中的样子去追求.景帝当皇帝之后,一堆家事难断,公私纠缠.家国情怀,就 ...

  • 读通鉴(38)韩非愤而秦国献策,李牧前线被赵国杀害

    读通鉴(38)韩非死于献策,李牧死于不败,荆轲死于刺秦 十一年(乙丑,公元前236年) 赵人伐燕,取狸阳.赵兵还没有回国,秦国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讨伐赵国,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酀. ...

  • 读通鉴(30)秦国和赵国赌国运的长平之战

    读通鉴(30)秦赵赌国运的长平之战 注:国家之间需要威德共济,单纯济德,对方不会有感恩之心,反而觉得你软弱,一味示威,打怕他们,然后再施德这是秦国的策略.乐毅攻下齐国,仅剩下两座城,乐毅是做了大量减税 ...

  • 读通鉴(25)赵国的崛起

    读通鉴(25)赵国成为人才汇集地 注:这个阶段,秦国最大的对手,齐国被燕国给破灭,秦国可以安心对付周边的几个国,经过试探,赵国是硬骨头.赵惠王胸怀宽广,所以人才流入较多,乐毅在赵国靠威名就能震住齐燕. ...

  • 读通鉴(15)乱国君子坏榜样

    读通鉴(15)乱国君子坏榜样 注:周显王在位48年,天下虽然纷乱,大家还是对他保留了敬意.有点像今天的荷兰国王.丹麦王室.英国女王这种样子. 战国四君子是在那个特定的条件下出现的,山东6国,精英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