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此刻天地一片空旷》[新西兰]巴克斯特

《作者简介》:詹姆斯·K·巴克斯特(1926-1972),新西兰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坍塌的房屋》(1953)、《秋之书》(1972)、《耶路撒冷十四行诗集》(1973)、《迷宫》(1974)等。

《诗歌原文》

此刻天地一片空旷,自我像一个哨兵

在灵魂的大门口暂时闭上眼睛;

就像今天,一群鸽子

在河水湍急的岸上拍动翅膀,

我走向那河水洗澡,脱光了衣服,

把水撩到我的大腿上;

然后我赤脚踏着光滑的圆石走动,

心想:“这个世界不需要

再有一个天堂”——但天上紫色的云头

很快落下雨来,我躲到

柳树和荆棘之下,像从前

亚当躲避圣父。我给弗兰西带回

一小枝湿湿的野薄荷,

明天它将像土豆一般茁壮生长。

(西川 译)

【赏析】

《秋之书》是巴克斯特生前准备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新西兰文学评论家弗兰克·麦凯在一篇悼念巴克斯特的文章中指出:“这是一本高尚的书,展现了他丰富的人性——他的和蔼、他的幽默、他那尖锐的社会批判、他所获得的宗教信仰……这是生命燃烧的见证,恰如其分地回应了诗人的祈祷:'让我成为那被掰开的面包,被饮下的酒。’”《秋之书》是由一组长诗组成,实际上里面写了四十八个诗歌片断。在该书以及随后出版的《耶路撒冷十四行诗》中,诗人坚持着一种对于灵魂的持久的洞察力,在物质和精神、自然和上帝、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之间,以及在纯朴的生活方式与灵魂深处的种种欲望之间,寻求一种属于他的独特的说话方式,他有血有肉地向我们展示了他散漫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

本篇选自《秋之书》第五首,诗中也具有明显的宗教思想色彩以及道德倾向,另外,这首诗还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诗歌以“此刻天地一片空旷”发端,引发读者的思考。在这片空旷的天地间,应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那么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诗人何为呢?正当人们准备放纵思想的“野马”之时,不料诗人立即来了一个转折——“自我像一个哨兵/在灵魂的门口暂时闭上眼睛”。“自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三重人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平日表现着的自己,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由于它常常夹在“本我”(以快乐为原则)和“超我”(以道德、信仰为原则)之中,所以常常受压。因此,常出现一些“自我保护”的有趣现象,如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一些接受不了的特征加在别人身上,然后恨那些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从高级动物进化来的,因此,人的身上始终存在动物性的欲求。但是,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他不愿意被这种动物性欲求所支配,总是力求超越使自己向理想化完美的人格升华。于是,在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中,人类的灵魂深处常常充满动物性与神圣性的深刻矛盾,这种“情”与“理”、“肉”与“灵”、“本能”与“道德”、“卑劣”与“崇高”等人格精神的内心冲突使“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进行对话,从而调节“自我”的行为。将“自我”比拟成一个哨兵,非常贴切。

诗歌继续表现“空旷天地”间的物与“我”,营构出一幅自然、和谐、闲适、美满、秀丽的风景画面。“这个世界,不需要再有一个天堂”,应当享受现实美丽的生活呀,何必去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呢!此在就是“天堂”。把握快乐的、本真的此在不就可以了吗?又有什么必要有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呢?

但是诗人马上来了一个转折——不可如此,如此是达不到的。因为只要人有所表现,上天就会有不平凡的征兆——“但天上紫色的云头/很快落下雨来”,警示着人类注意自我的行为,当然这种行为不止于诗歌中所云,读者可以大胆去假设和联系由于人类放纵自己欲望造成的后果,比如二战等等。接着诗人写下他的选择——躲到柳树和荆棘之下,像从前亚当躲避圣父。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众所周知,因为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放弃了自己的道德理念,没有约束住自我的行为,故而被圣父处罚。巴克斯特的诗带有明显的道德倾向,喜欢用宗教理念来教育和引导人们。在他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新西兰诗歌新趋向》一书中,道德是他诗歌研究的主要标尺。但他对诗歌的评价与分析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诗歌“应该包含道德真理,每个诗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认知成为预言家,每个诗人都应是堕落社会里的健康细胞”。从本诗中,我们也同样可以感受到。诗歌最后写:“我给弗兰西带回/一小枝湿湿的野薄荷,/明天它将像土豆一般茁壮生长。”与前面相接,凸显了诗人借助想象勾画和睦无间的理想生存图景,向往和平和自然。诗人从具体的一物一景中创造诗歌意境,从诗的意境中反射道德哲理,显现宗教理念。他超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韵律节奏感,使他在诗歌表达上得心应手。

(喻 琴)

(0)

相关推荐

  • 围绕巴克斯特一首诗

    围绕巴克斯特的一首诗 2009年夏天,我在金城江看守所见到一个青年,1米7几的个子,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如果他的一头葱郁的头发保留,和浓浓的眉毛一起映衬这双眼睛,可能会透出几分英气--不说英气逼人,至 ...

  • 《作家新视野》ll赏析评论·捍士专评ll总第688期

    本期制作:孟新龙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作者简介]捍士,号诗小三,本名许杰鸿,<作家新视野>首席评论.1991年出生贵州岑巩(思州),诗人.画者,兼诗评.编委.主编,2017年出 ...

  • 外国诗歌赏析/《十月的早晨》[新西兰]贝瑟尔

    玛丽-贝瑟尔[简介] 玛丽-贝瑟尔(1874-1945)新西兰女诗人,主要诗集有<来自对跖地的花园>(1929).<时与空>(1936).<昼与夜>(1939)等. ...

  • 外国诗歌赏析《海滨墓园》瓦雷里【法国】

    海滨墓园 瓦雷里 [法国] 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 它透过松林和坟丛,悸动而闪亮. 公正的"中午"在那里用火焰织成 大海,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 ...

  • 外国诗歌赏析:《多佛海滩[英国]阿诺德》

    今夜大海平静, 潮水正满,月色朗朗, 临照海峡,--法国海岸上 微光渐隐,而英国的峭壁高竖, 在宁静的海湾里显出巨大模糊的身影. 到窗边来吧,晚风多么甜! 可是你听!月光漂白了的陆地 与大海相接处,那 ...

  • 外国诗歌赏析:《夜莺[英国]阿诺德》

    听呀!哦,夜莺! 颈前长黄毛的鸟儿! 听!从月色朦胧的雪松里, 响起了多婉转的歌声! 多么悠扬!听--又是多么哀伤! 你是从希腊的海岸飘泊来的, 可过了这么多年,在遥远的国土里, 你迷茫的小脑袋中依旧 ...

  • 外国诗歌赏析:《题乔尔乔内的威尼斯牧歌》(卢浮宫藏画)[英国]但·罗塞蒂

    水,为解除夏至的热苦,把水壶 慢慢地浸入泉中,侧耳且听 水波不情不愿地叹息着流进 壶口的边缘.嘘!极目遥望远处, 在白昼尽头悬着一片溽暑; 垂下的手抚弄着啜泣的六弦琴, 两个棕色的脸膛中断了歌声, 快 ...

  • 外国诗歌赏析:《白日梦[英国]但·罗塞蒂》

    荫凉的槭树啊枝叶扶疏, 仲夏时节还在萌发新的叶片; 当初知更鸟栖在蔚蓝的背景前, 如今画眉却隐没在绿叶深处, 从浓荫中发出森林之歌的音符, 升向夏天的静寂.新叶还在出现, 但再不像那春芽的嫩尖 螺旋式 ...

  • 外国诗歌赏析:《顿悟[英国]但·罗塞蒂》

    我一定到过此地, 何时,何因,却不知详. 只记得门外芳草依依, 阵阵甜香, 围绕岸边的闪光,海的叹息. 往昔你曾属于我-- 只不知距今已有多久, 但刚才你看飞燕穿梭, 蓦地回首, 纱幕落了!--这一切 ...

  • 外国诗歌赏析:《短暂的时光[英国]但·罗塞蒂》

    短暂的时光短暂的爱 时辰还为你我保留着, 不知我们的天是否还亮着? 我俩还没把帘子拉开. 你仅仅在白昼最后的叹息中 感到你的灵魂正把它延长; 而我已听见夜风的哀恸, 我知道它是在替我吟唱. 短暂的时光 ...

  • 外国诗歌赏析:《大戟[英国]但·罗塞蒂》

    风无力地扑打着,渐渐死去, 从树上和山上,被抖落了地. 我来时,顺从着风的意志; 此刻我坐下,随风而止. 我把额放在双膝之间, 我咬住嘴唇,没有悲叹. 我头发倒垂在青草之间, 我听得白天流经耳畔.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