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七章*第五节1

(0)

相关推荐

  • 如何达到“寂灭为乐”

    <大般涅槃经>中有句偈云: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大意是说: 一切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 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 世间万物没谁可以常住不坏, 一切事物都会经历成 ...

  • 断除烦恼,用哪个更好?看看大乘小乘和各宗派怎么划分就知道了

    断除烦恼,用哪个更好?看看大乘小乘和各宗派怎么划分就知道了

  • 长安与中国佛教文化

    长安是中国佛教的僧才汇聚中心: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是北方佛教的僧才汇聚中心.长安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高僧.学问僧前来.印度僧人从陆路海路来到长安,西域僧人从河西走廊来到长安:日本朝鲜僧人自 ...

  • 信佛的人很多,不知道你信的是哪一宗,一次说明白

    壹 说到中国佛教,一般讲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人影响最广的是小说<西游记>,唐僧取经.其实,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要比唐朝早得多. 佛教进入中国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引进的产品,并非是天主教那样的 ...

  • 一代圣哲 解空龙象 —— 僧肇大师

    僧肇大师(384-414)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京兆(今陜西长安市)人.少年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籍,亦爱好老.庄.他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 ...

  • 梁启超 ‖ 专传的做法④

    一到第二期便有个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龟兹人,以当时论,固属外国:以现在论,也可说他一半是中国人.在他那时候,译经事业已有进步.他虽生长外国,却能说中国话,读中国书,诗也做得很好.外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 第一章*第五节 7

    八.厌世思想/学科发达 古印度自<夜柔吠陀>后,在一部分思想家中开始萌发厌世思想,然而出现隐遁者.至<梵书>时期,此厌世思想比较普遍,在对人作出"四期"生活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三章*第四节1

    第四节  关于大乘佛教基本特征及其贡献 特征之一:由觉悟了的释迦牟尼一佛说,扩展为三世佛.四世佛.七世佛及多佛之说.<兜沙经>(支娄迦谶译)把世界分为十方,每方都是无量.无边无际的:诸佛分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四章*第四节1

    第四节  印度佛教灭亡 圣严法师说:"在波罗王朝初期(相当于我国唐朝高宗至中宗时期),回教(即伊斯兰教,因回族大教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也称回教)的摩诃末将军就开始占领了印度河流域.西元十世纪(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七章*第二节1

    第二节  涅槃学/涅槃宗 "涅槃学"是以研习<涅槃>而得名,其学者称"涅槃师",学派称"涅槃学派",亦称"涅槃宗&qu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七章*第九节1

    第九节  天台宗(亦称"法华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最早创立的宗派.渊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盛于唐,晚唐趋于衰落,宋代有所谓的"中兴&quo ...

  • 草人拙著:《一盏智慧的灯》/图材/样书

    草人拙著:《一盏智慧的灯》/图材/样书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序言

    释芳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问佛法大意于鸟巢禅师,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者即是. 唐太宗在其所作<圣教序>中则用"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 前言

    前  言 本书初拟名为<一盏智慧的灯>,与十多年前印行的<一盏智慧的灯>同名,但没有"佛教诞生前及诞生以来概述"副标题,内容上也没有第一章,为什么呢?原委先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一章*一节

    第一章  略说古印度宗教文化思想 佛学泰斗印顺法师说:"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者,与印度固有之文明关涉颇深.故欲为印度佛教流变之鸟瞰,应一审佛教以前印度文明之梗概.&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