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你的每一种状态,更应该学会成人状态
相关推荐
-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帮助人们,重新找回信心?| 本周新书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59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有一个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以前他都穿的很时髦,偶尔也打扮的很夸张,看上去神采奕奕,但是现在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 ...
-
「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了我们一生的性格?(文末有福利)
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经历: 小时候长时间地与父母分离,长大后总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于是过分黏着亲近的人: 小时候总被同龄人排斥挤兑,长大后无论在哪都觉得自己不够合群,甚至害怕社交: 小时候父母总是不断否定 ...
-
【家理动态】心理咨询师俞禾老师为家理律师传授如何精通情绪
2018年7月13日,北京卓越中心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俞禾老师来到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为家理律师们带来"精通情绪,乐享人生"的主题分享课程. 恐惧.焦虑.愤怒.失望.伤心.悲痛. ...
-
选择承受和前行,是我们与命运相处最好的方式
发布时间:2021-01-11 不知你有没过这样的情形:明明上一秒还在开怀大笑,转身却感到无故的悲伤:一到晚上,就会焦虑.失眠.心力交瘁,觉得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自我成长注意这3点,力量让我们成长
故事里咨询理论源自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按照时间维度很形象的变为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 个人比较喜欢从情绪角度予以再次解释,即对应为弱势情绪.强势情绪.示弱情绪,或者说是前两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情绪是自我核心,“行有余力,则可学文”
蛤蟆最后一次咨询,也是第11次咨询,意义重大,因为除了回顾过往,还提出了自我成长的核心在于情绪情感体验. 先看咨询主要三部分知识内容. 1.情绪感觉怎么样. 时态上问当时.现在感觉怎么样,这一切让你感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理性意味着吃苦和担责,具体是这5点
蛤蟆第六次看心理医生,解开了为何自己没有愤怒的困惑,作为"父母自我状态"的一种,他不是类似强势人物的指责与挑剔,而是自我惩罚和自我审判,他把向别人的攻击转向了攻击自己. 从愤怒这个 ...
-
情绪疏导:心理疗愈是一个过程,没有一种觉醒不带着痛苦
这是单华伟的第二百二十三篇原创文章 | 逃避责任 我们都喜欢咨询他人的意见,一个人闭门造车肯定不好,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一生实际上就只能是闭门造车,很多东西只有我们自己去学习,把道理和知识铭记于心,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心理上赢了游戏,现实里输了自己
故事中描写蛤蟆进行的第10次咨询,章节题目是<赢了游戏,输了自己>,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多少时候我们争得了对错却输掉了感情. 我们是感性动物,维持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明白这一点 ...
-
心理咨询师:如何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
从事心理咨询多年,除了因厌学.网瘾等青少年问题前来做家庭治疗的来访者,还有一类心理问题比较集中,那就是心理阴影. 心理阴影指的是一个人被某件事情伤透了心或者受到了伤害,从而无法忘记的不好的记忆.再去想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获得信任,能力定力与测试
强调心理咨询顺利推进的基础是信任关系,这并不奇怪,想想生活中我们与朋友推心置腹也是这个原因.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正是说明信任关系重要性. 如何做到让人家信任呢?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练习定力不求太多,进一步有一步欢喜
心理咨询师自己作为咨询工具,起到让求助者观察.模仿.顿悟等学习作用,简单说就是榜样力量.这也类似起生活中那些让我们佩服认可的人,我们会暗自作为模仿对象. 这也就是信任在起作用,如果无法让求助者认可,咨 ...
-
荐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小马过河16
这一周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为一本入门科普读物,很不错,值得推荐! 豆瓣评分9.1,评论里有人这么总结--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这本书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极佳诠释了.这 ...
-
人的一生,是自我修行的过程,我要好好的爱自己 | 书写人生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59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就在昨天,果妈已经结束了本月自我鼓励主题阅读的第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解读. 上一周的今天,是这本书第二天的解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觉察最佳人生坐标“我好你也好”
今天是2021年春节,值得祝贺的仪式感强烈的好日子,祝各位朋友春节愉快,牛年吉祥,生活顺心,心理健康.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英国国民级心理读物,有感而写的文字已经十多篇了.随着故 ...
-
笑不出来的打工人,撕开了3.5亿人最心酸的一面
前几天,书单君看到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某公司发布了一款笑脸打卡门禁系统,上班时必须面露微笑认证,如果愁眉苦脸,门就不会打开. 很多人都调侃,上个班还要强颜欢笑,打工人真惨. 但书单君倒是更关心另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该如何看别人,如何达到理性自我状态
如何看自己是个深刻话题,要系统梳理并非容易事,需要直视自己,回顾童年,串起人生,看到过去,尤其要承认不足. 声明一句,不必担心承认不足会导致自卑,反倒可增强勇敢. 昨天梳理自我小时候发生故事,得出儿童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童年写就的人生剧本(态度)影响一生
故事里的蛤蟆与苍鹭咨询师讨论<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属于第9次心理咨询内容,这与随后进行的第10咨询内容<赢了游戏输了自己>其实一回事儿,都是讨论自童年而来的人生剧本和当下无意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承认弱小自我,“我弱我有理”缓解焦虑
关于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的把戏,蛤蟆在咨询中算是彻底了解了.联系他自己过往人生,无疑类似"你好我不好"的儿童自我状态,也就是弱势情绪表达,尤其以"我不幸"为主,还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借助受害者心理游戏看儿童自我状态
咨询师给出童年人生态度形成的2个问句,那就是"我是如何看自己的,我好吗?""我是如何看别人的,他好吗?"由此奠定成人的人生态度底层代码,写就成人的人生剧本本色演 ...
-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发怒毫无威胁,只剩下被看笑话和耍猴玩
蛤蟆第五次心理咨询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不会愤怒.既然喜怒哀惧是儿童自我状态必有的基本情绪,为何自己没有愤怒过呢,这是困惑事情. 苍鹭咨询师给出理论解释,在"仁慈的独裁者"照顾下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试着用这3种理念处理焦虑、愤怒、纠结
蛤蟆先生做咨询,初始咨询是建立信任关系,进行咨询设置,第二次是讨论抑郁的原因,从感觉开始关注情绪温度计的变化,第三次借助成长寓言探讨儿童情绪形成,第四次探讨童年切入儿童成长的不容易,提出"孩 ...
-
如何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找到与自己快乐相处的方法
说到发脾气,好像就跟开心,郁闷,愤怒一样,是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是所表现的情感表达.但我们经常纠结在,对自己认为不好的情绪,比如愤怒,郁闷,焦虑等的情绪的抵制状态中,而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陷入了更糟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学习提问技巧,促进人际交流
蛤蟆经过7次心理咨询后,开始领悟到当下自我状态是个综合体,包含了儿童自我.父母自我与成人自我,而目标则是用成人自我为主体. 因此在第8次咨询中,主动"说出人生故事",这种理性回顾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