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育班学员《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摘选

编者按:要求学生写文章是我的一种习惯,有命题的,也有不命题的,只要尽力写作,都是好的。我的意见是:1、“做一件事便得一件事的好处。”因为我们人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唯一的,不会再来的,所以,我们的生活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2、既然人生历程不会重来,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自己手头上的事,自己当下的想法,以及从事上训练的感悟;3、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所以我们要喊出朱永新先生为新教育提出的口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4、将近不惑之年的我,知道自己的使命,更知道自己的局限,愿意投入全部精力,为知识、道统等的代际传承尽绵薄之力;5、学生是新生的力量,朝气蓬勃,也是令人敬畏的人。特别前几天我碰到2011届高中毕业的方同学,告知我他正在读博,更坚定了我对新时代青年的信心。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知育班 高玉婷

本课主题是“创造向未来”。四堂课的课题分别是梦想、奋斗、探索、未来。

功夫巨星成龙为实现梦想奋斗多年。他是演“死尸”出名的,很多人演“死尸”的时候会忍不住呼吸,“插”在身上的剑就会跟着动,这样容易穿帮。而当镜头转向成龙的时候,他就会努力憋气,避免穿帮。就这样导演注意到他,开始给他安排角色,他也就是这样慢慢成名的。他告诉我们要创造,要有梦想,还要勇于拼搏。

纪实摄影家解海龙以“我要上学”为主题拍摄了一些列照片。正是这些照片改变了“大眼睛” 、“苏明娟” 、“大鼻涕” 、“胡善辉” 、“小光头” 、“张天义”等渴望知识农村孩子的命运。爱心铸就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成长,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梦想”启发创造,青少年要敢于有梦,梦想是走向未来的动力,是追逐目标的灯塔,只要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小梦想努力,我们的大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吴光辉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最终成为“国产第一架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他从小热爱无线电,儿时就摸索制造出了“自制收音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在前行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敢于尝试,不断探索。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新的奇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我们要不断的追求梦想、不断的奋斗、不懈的探索、一起创造未来。

(高玉婷习作)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知育班  李舒俊

今天是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的直播,深有感悟。

成龙拍功夫片多年,身上受过的伤数不胜数,但是他仍然坚持着,才让我们有幸观看到如此精彩的影片,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也是需要坚持吗?坚持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不言弃,坚持到底,才能花开不败,书写完美青春。

世界上心算速度最快的人之一,王桐晶,在何老师询问其诀窍的时候,她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苦练。这是简单而又有力的两个字!王桐晶姐姐六岁学珠心算,九岁进国家队,第四、五、六届珠心算蝉联冠军。这背后要付诸多少努力呢?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她在训练,做过的卷子可以平铺一百间教室。这给了我许多启示,学习是要下苦功夫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能学习的过程中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当我们可以像王桐晶姐姐一样觉得今天的成绩时,是否会觉得曾经的苦,都值得了呢?

什么是奋斗?俞敏洪给出了答案——树立一个目标并不断努力,当初俞敏洪老师的目标是什么?当地的一所师范学院,仅仅是这样的目标,俞敏洪老师三次高考,从未气馁,最终录取北京大学!自己奋斗的最终结果,比自己的预想高出这么多,背后的努力以及成功的喜悦只有自己知道。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也高二了,高一的浑浑噩噩是绝对不可取的。在暑假里,自己也想明白了许多,在听过今天俞敏洪老师的一番话后,自己更是领悟了许多,我也需要去奋斗了。我的目标是什么?考大学!具体一点,部属师范院校!我也许需要付出比俞敏洪老师更多的努力才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考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我没有去奋斗努力,我又怎么能知道最后的结果呢?就算最后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努力过,就不会后悔!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坚持到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改变高一以往的坏习惯,给接下来两年的高中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李舒俊习作)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知育班 曹欣娅

2018年《开学第一课》共分为四节课,分别为“梦想”.“奋斗”.“探索”.“未来”,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对创造这个词的理解。我感受颇深的则是第二节课------奋斗。

在这一节课中,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走上台,给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奋斗和成长故事。

俞敏洪是高考改革后“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是命运的“磨刀石”。他高考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从最初的大专目标考到了北京大学。这告诉我们要制订一个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奋斗的动力,才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他认为奋斗应该成为生命的常态,它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需要奋斗,奋斗好这剩下的两年,去换来一个光明的未来,何乐而不为?我们或许会因为奋斗途中遇到失败而气馁放弃,或许会因为奋斗途中获得成功而欣喜不已,但这些都是我们奋斗的脚印,都是我们的选择。

所以,奋斗可以战胜困难和挫折,也可以造就幸福的人生。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在的我们正是奋斗的时期,我坚信,有目标,奋斗就不会停歇!

(曹欣娅习作)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知育班 车地

今天是2018年的9月1日,也是我迎来高二的第一天,。以前的我不懂事,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当我考完《开学第一课》的那一瞬间,以前那些幼稚,无知的想法就从我的脑子里离开。

一说成龙,大家都会说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他有着让很多羡慕的社会地位,在功夫明星中也是一种中国的代表。但人们往往看到了他的风光,从来不知道别人吃了多少苦头。当1成龙说自己的历程,他全身上下都受过伤,吃了比我们现在这一些普通人还要多的苦。这也是大大震撼了我。在现在,很多人都因为一些小挫折而选择了逃避,更有些人选择了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么说来看,我们也是大大不如别人。相比之下,也是自愧不如。还有用照片来见证我们时代进步的那位解爷爷,当我看到“大眼睛”“小光头”和“小鼻涕”当年那么爱学习的时候与自己相比起来,真是对不起老师和家长。别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那么你,现在的你又在干什么呢?

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学习的苦,还不如别人的一毛。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成功人和普通人了。

应在读书的年纪好好学习,不放弃心中的目标,要记住不热血不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车地习作)

寄语:只要在做,一直在做,总能有收获,有成长,谁能知道这些青年学生以后能达到的人生高度呢。把握了现在,就抓住了未来。加油吧,同学们。

(0)

相关推荐

  • 求是富春九小 四(1)班 胡栩萌 《理想照亮未来 —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优秀习作 理想照亮未来 --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求是富春九小 四(1)班 胡栩萌      "亲爱的同学们,开学啦!"随着康辉叔叔和撒贝宁 ...

  • 2021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1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知育班|认真即成长——《三个白痴》观后感(20篇)

    认真即成长--<三个白痴>观后感推介 期末考试了,如何正确对待学习,考试?如何对待生活与成长?如何对待成长与成功?如何对待自己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与体制?如何对待现在与未来?如何对待内心与 ...

  • 知育班|《绿皮书》观后感及优秀作品选登

    <绿皮书>观后感 曾经有一群学生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快乐?怎么才能快乐?",苏格拉底二话不说,带着学生到了树林里砍下树,做成木筏,推到海里,一起向前划.他问学生:&qu ...

  • 知育班家长会上学员的分享(附视频)

    景德镇一中2023届高二7知育班家长会上学员的分享 知育班团队在校运会开幕式后留影 知育班2.0,是我带的第六届高中生了.一转眼,我工作都快20年了.好在仍然在不断地学习,在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的 ...

  • 致“知·育班”学生的一封信

    景德镇一中2020届高一16知育班 致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班头,很高兴以这种方式与你们交流,探讨. 先划下重点: 1.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2.三个面向,国之四维. 3. ...

  • 如何度过大学四年 ——写给“知·育”班的学弟学妹们

    编按:前段时间,收到江西师大发给景德镇一中的<感谢信>,看到我们2014届的优秀学生程友娟同学被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我真心替她感到高兴,并且第一时间与我身边的同事,领导分享了这一喜讯.之 ...

  • 知育班:《享受孤独》读后感(五篇)

    (图片:蕴育,2010年景德镇一中70周年校庆时,知名校友宁钢先生赞助) 境界 --<享受孤独>读后感 知育班 余萤萤 不得不说,总是太容易浮躁.是有多久,没有因为强制的命令而去阅读了.做 ...

  • 方博士来知育班讲演

    方博士来知育班讲演 缘起: 开学初,遇到来景德镇一中带的第一届(2011届)学生方雨晨和闫奕同学刚好打完篮球赛,一起吃了个早餐.问起他们的近况,得知都过得不错.闫同学南昌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方雨晨同学 ...

  • 纪律=实力(知育班行事历)

    纪律=实力(知育班行事历) (建议横屏阅读) 新的形势越来越倾向自主学习,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要求特别高.这就意味着,谁的自律能力越高,谁就越能保证投入学习的时间与效率,     越能提高掌握知识的熟练程 ...

  • 知育班1.0总结,2.0开启

    " 花开一季,又一季:人走一茬,又一茬" 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承载着一个个梦想:离开后,这里只能叫母校! 01 - 从懵懂少年到理智青年 三年前,我以615的低分忐忑地进入知育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