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1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的八字真言
东方既白 著 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许也正是因为与生俱来,所以尽管对我们如此重要,反而却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的.比如很多我们觉得,比自 ...
-
《道德经》和《庄子》同为道家源流,圣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处
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老子>和<庄子>的先后顺序,存在着学术界的争论. 国学大家梁启超先生,认为庄子应该先于老子,在上世纪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道德经>后 ...
-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不管是善人还是大盗,都是通晓圣人之道的.大盗也要具备五个条件,圣也.勇也.义也.知也.仁也,否则成为不了大盗. 只有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抨击圣人 ...
-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一章:知己不知则无不知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 1.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包括两种状态:一是认识到我们原来知道的并不是这样.我知道的部分我认可,但我不受它限 ...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
大邦者下流,谦下为上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1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 ...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道德经》闻风悦记No.47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问的传承,没有明道,那么他不出户,不窥牖,怎么可能知 ...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