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鲁克》第三十三讲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下) 2024-07-31 10:25:46 培养管理者企业中我们一直在讲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创造利润。但其实企业当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这一点有些老声长谈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现场,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因为员工没有提到训练而导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应归因于员工,而是经理人的责任,就像是张瑞敏那句“下级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不能提高下级的素质就是你的责任”,与孔子的“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异曲同工。而德鲁克观点则不止于培训员工,他称之为培养”管理者“。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德鲁克对管理者的定义,在1967年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指出“一名知识工作者,对该组织负有价值的贡献,因而能够实质性的影响到这个组织的经营能力以及所达到成果时,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因此,德鲁克所说的管理者并不是具有管理职务的人,而是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因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资料就是知识本身,存储在工作者的大脑中,因此,知识工作者本身就成为了组织最大的资产。他们不再依附于平台和设备,他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是巨大的固定资产并且可以带走的。管理的责任之一是管理组织的资产,使之保值,使之增值,使之创造价值,让每个人都是自己岗位的CEO。组织就像生物体一样。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未没适应变化的就渐渐被淘汰。企业也需要不断进化,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抓住机会,度过危机,生存和发展。任何企业的兴旺与存亡都不仅依赖于今天管理者的表现,还在于今天能否为明天做好准备。因此企业就必须好好筛选,培养并考验明日的管理者。培养管理者,不能只是某一个“升迁计划”,只针对“可以获得升迁的员工”来规划,希望为高层管理者找到“后备人选”。事实上,和过去一样,未来的工作要求和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培养管理者而不仅仅是找到接班人,培养能满足明日工作要求的管理者,而不是只能完成昨日任务的人,这需要我们面对未来。1684年11月,也就是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万世师表”匾。当时康熙皇帝在“诗礼堂”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对大学生王熙等人宣谕之中讲到“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并将所带的曲柄黄盖留下,用于孔庙庙廷飨祀之用。随后,又将这块匾额内容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培养管理者在1954年的里程碑之用《管理的实践》中,德鲁克提到的培训管理者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项原则:必须培养所有的管理者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些人。事实上,在组织里,最需要培养管理者计划的不是公司指定的后备人选或者是公司想提拔的人才,而是还没有优秀到能步步高升,但却也不至于被解雇的员工。他们坚守岗位,做出很大专业方向的贡献,却得到了很少的关注和培养,事实上,我们花了大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只为了提高发电机5%的效率,但是可能不用花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将管理者的绩效提高5%,而且所激发出来的能量还会大得多。第二个原则是,培养管理者必须是动态的活动。绝不能只把目标放在今天---取代今天的主管,他们的工作或者是他们的资格,而必须总是把焦点放在明天的需求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来达到明天的目标?因此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职务?为了满足明天的需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他们需要获得哪些新的技能,拥有哪些新的知识。第三个原则,管理者必须彻底思考每名部属各自具备什么能力。运用绩效考核的工具来进行这样的分析,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绩效考核的意义首先应该在于人,即通过一年的工作去了解每一名员工的能力。然后,最应该问自己下面这两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把这个人放在能对公司产生最大贡献的位置上?他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学习以及克服哪些弱点,才能充分发挥长处和能力?第四个原则,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让企业一肩扛下所有的责任是荒谬的,真正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是员工个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或有义务取代员工个人自我发展的努力。而企业要做的是让今天的管理者去培养明天的管理者,在努力培育别人的同时,管理者才能自我发展,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任何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把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视为他们能留存于世的最引以为豪的纪念碑。柳传志先生,40岁开始创业,领导“联想”由2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曾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柳传志先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联想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使企业不断保持旺盛的发展后劲;时至今日,已经身为联想董事局主席的杨元庆先生正在带领联想迎接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而他本人,正是柳传志时代联想最重要的“产品”之一,这个“产品”在带领联想走向未来。如同松下幸之助先生所说“其实,松下主要生产的是人才,只是顺便生产了一些电子产品”。德鲁克关于领导力的模式同样会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于人的关注,什么是领导力从来都是众说纷纭,德鲁克的观点是”领导力是将一个人的愿景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视野,将一个人的绩效提升到更高的标准,将一个人的个性推到超越常规局限的地方。“(约瑟夫.A.马恰列洛《失落的人文艺术》第六章:从人文视角看有效领导力) 当我们看到孔子的弟子们的成就时,我们是否找到了德鲁克所说的领导力的影子呢? 赞 (0) 相关推荐 德鲁克写给学生的书,影响了美、日、中国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 不是所有书都是好读的书,但有些书啃完就能让你发生改变,甚至重塑你的思维方式. 「现代管理学之 ... 《子曰德鲁克》三十五讲:全链接 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is Jacob)说过:"创造就是重组",就好像当铁轨与火车头相遇的时候,就好马车与发动机相遇的时候,孔子与德鲁克的相遇从我读到一段德鲁克 ... 《子曰德鲁克》第十三讲: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 《子曰德鲁克》第二十九讲:个体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学说 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学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强调,人生中主观性.人性的独特经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人生中社会性或者政治性的经验.德鲁克多次提及克尔凯郭尔深刻的影响了他的一生,19岁 ... 《子曰德鲁克》第二十八讲 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 ... 《子曰德鲁克》第二十六讲: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14) 德鲁克对曰:&quo ... 【周末分享】《子曰德鲁克》第二十五讲:以德报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quo ... 《子曰德鲁克》第二十五讲:以德报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quo ... 【周末分享】《子曰德鲁克》第二十四讲: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第34>) 德鲁克对曰:"一个持续表现不良或绩效平庸的部属 ... 【周末分享】《子曰德鲁克》第二十二讲:群而不党 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第22) 德鲁克对曰:"除非能加以制衡,否则部门主管追求专业水准的合理要求,将成为令企业分崩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