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霸道:为何《资治通鉴》要从“三家分晋”写起
相关推荐
-
从没资格位列诸侯,到最终一统天下,秦国六百余年的奋斗史
周武王灭商而分天下,最终一统天下的秦国,其实最初并不在周天子的分封行列,不仅周武王没有对其分封,即使后来周成王.周康王再度分封,同样没有秦国的份,秦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国,那已经是西周末期的事情了.那么 ...
-
战国七雄之中,只有三个姬姓国,竟还有两个纣王忠臣之后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在周元王元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 ...
-
“徐州相王”,魏国的自救措施,却成了改变战国政治生态的分水岭
笔者的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经过公元前341年与齐国的马陵之战.公元前340年与秦国的河西之战,曾经的战国老大被彻底打趴下.面对这一窘境,过去在战略上几乎一无是处的魏惠王,终于想起要转型自救. 魏惠王的自 ...
-
有“三家分晋”,秦国难以一统天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 ...
-
春秋冷知识25条,你了解的有几个?
春秋冷知识25条,你了解的有几个?
-
战国七雄的国运都是多少年?最长不是楚国,最短的基本上都能猜对
大家好,我们的十日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春秋战国时期,是列国纷争.并最终走向统一的大格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斗智斗勇,时而合纵伐秦,时而 ...
-
如算上分裂后的魏赵,晋国的霸业几乎贯穿整个春秋战国
周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 )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终于迎来了他的末日--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收拾不了关中残局,只好在秦人的护卫下,周平王东迁雒邑. 经此变故,周王室更加衰微 ...
-
周天子为何甘愿当个傀儡,而不励精图治,再次强大起来?
<大秦帝国>里面周天子确实想过强大,但是一番努力他发现他什么都改不了.因为他提出一种想法就有七八个人来困住他的手脚.最后挣扎下来历代周天子成了混吃等死的主,小说里面挺悲剧的,每一个周天子上 ...
-
《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隐含的领导力问题
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开篇案例.为什么司马光如此看重这件事?这段历史在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影响如何?管理者可以从中思考的是什么? 文:王缨 责任编辑:化石 事情发生在春秋晚期,当 ...
-
资治通鉴第1集_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第1集_三家分晋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三家分晋 豫让刺赵襄子
故事从晋国的智宣子开始. 他想让智瑶做继承人.家人智果劝他说,智瑶哪里都好,就有一样,很不仁厚.要是让他做继承人,智氏宗族会消亡在他手里啊. 但智宣子不听.智果一看这情形,就赶紧脱离了智族姓氏,改姓为 ...
-
《资治通鉴》“三家分晋”真正原因拆解:选错人,会有什么结局?
一直想逐段解读一遍<资治通鉴>,把300多万文言文,解读为白话文. 加以评点,让这部伟大著作,轻松融入大众视野,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 受限于个人时间,及<资治通鉴>编年史的 ...
-
开篇便是“三家分晋”,司马光想借《资治通鉴》传达什么?
楔子 元丰七年十一月(公元1084年),身在西京(今洛阳),提举嵩山崇福宫事的端明殿大学士.太中大夫.上柱国.河内郡公司马光,向东京(今开封)城内的大宋官家,上呈了<通鉴>的最后部分< ...
-
魏赵韩三家分晋,为什么实力最弱小的是韩国呢?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成为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就晋国来说,其大权长期被卿大夫所把持.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 ...
-
春秋笔记之曲沃代翼:礼崩乐坏的的开始,“三家分晋”的祸根
曲沃代翼是为晋国的内战,耗时六十余年,最终小宗取代大宗.曲沃桓叔姬成师一系彻底打败姬仇一系,夺得晋国正统地位.曲沃代翼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开始.并且开创了不任公族的先河.打破了任人唯亲的制度,也 ...
-
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导火索是晋国一个大臣,从而引发三家分晋
我们熟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秦朝之前是处于"战国七雄"的分裂格局,那么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原来其"导火索"竟然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大臣. &q ...
-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