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王国维的学术知音究竟是谁?
相关推荐
-
彭玉平︱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考论
清华园"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是由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碑铭) 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1年第4期,责任编辑陈斐,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摘 要 陈寅恪&l ...
-
彭玉平:以一诗掩一书
摘要: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国人为之震惊和伤悼,一时祭文.挽联.挽诗.挽词云集,后汇集诸家撰述,由天津贻安堂刊行<王忠悫公哀挽录>一编.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g ...
-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别传>一书为陈寅恪晚年最后一部大部头著作. 写作时间是1953年到1963年,在这前后,各种运动频繁,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右和后面的十年浩劫,陈寅恪是受冲击比较大的学者之一,他甚至 ...
-
大师|王国维之死:1927年纵身跳入昆明湖的他,真的是“殉清”?
他从投湖到去世,不过两分钟时间 1927年6月2日,一个该被铭记的日子:一颗文化界的巨星陨落了,整个学界陷入一片昏暗. 这一天,王国维起床后,一切如常,照例让夫人给自己梳理那标志性的小辫子. 8点,他 ...
-
几点感想——读《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一.傅斯年与胡适之间的相似之处 傅斯年生于1896年,胡适生于1891年,二者相差不了几岁,二人在学术上有互相影响的关系,在私人关系上其实还可能含有相似身世上的互相认同,这种认同也可能影响到了二人对传 ...
-
陈寅恪最负盛名的一首诗《忆故居》,写尽了半生的孤寂与无奈
1937年,随着日本打开侵华之门,时年47岁的陈寅恪因此结束了他在清华十年的教书生涯,辗转流离于香港.广州.桂林等地,于1942年后在成都办学的燕京大学任教. 1945年,抗战即将迎来胜利,寓居成都的 ...
-
刘梦溪 | 王国维为何放弃北大选择清华(外一篇)
编者按:著名文史学者刘梦溪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和学术人物,对王国维.陈寅恪两位学术大师用力尤勤.日前,刘先生将自己三十年来研究王陈的文章汇为一集,以<王国维与陈寅恪>为书名出版.本 ...
-
刘梦溪: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后归宿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与21 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 又编入刘梦溪著<王国维与陈寅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年11月版 ...
-
刘梦溪:马一浮的“义理名相论” | 西东合集
马一浮的<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是他1938年4月至1939年2月在浙江大学举办国学讲座的文字结集.所讲论的主要题旨为"六艺论".但<泰和会语&g ...
-
【儒学研究】刘梦溪: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一书中,对中国历代的"狂者"."狂者精神"以及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此为<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 ...
-
刘梦溪:“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
一.忠恕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 "忠恕"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一次,孔子对弟子们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 ...
-
刘梦溪 | “忠”和“恕”究竟指的是什么?
摘要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 ...
-
刘梦溪|访学记情
余英时先生(左)与刘梦溪教授1992年相聚时摄(刘梦溪提供) 一 记略 大约是四十年前的 1977 年或1978年,我第一次读到余英时 先生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上的<近代红学的发展 ...
-
刘梦溪 | 文化的张力:传统中国如何进入现代生活
刘梦溪,原籍山东,生于辽宁.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61级中国文学专业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艺术美学暨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 ...
-
刘梦溪:文化的张力
刘梦溪,著名文史学者,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1941年生于辽宁,中国人民大学1961级中国文学专业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