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概论:道象思维
相关推荐
-
“知其白,守其黑”的经意是什么?老子为何以白黑为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quo ...
-
道德经概论: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三)
上一篇<道德经概论: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二)> 好,下面我们讲第三部分,就是道是可以把握的.第一点就是非常重要的返于道的力量.对应的经典原文就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
-
《道德经》指出有道之人需往低处走,你对此有何看法?
<道德经>指出有道之人需往低处走,你对此有何看法? 国学新知堂 国学新知堂 老子经文中并没有类似"有道之人需要往低处走"的意见.人们之所以认为这类意见可能出自老子,是因 ...
-
老子论养生与延长生命的最佳途径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 ...
-
《道德经·德经下》文言文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段: 大邦者下流,[ ...
-
怎样解读《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学含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全文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
-
老子心中理想的君王是怎样的?修道者如何向水学习?
此文承接(人性是善还是恶?"上善若水"的关键是什么?)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处众人之所恶. 水总是处在最下处,后面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q ...
-
《道德经》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17章精解及译文 ...
-
圣人与无为 老子求真连载之六
一.词汇与概念的区别 我们在前边的文章中讨论了经文中有关道无为和水无为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讲的无为是不能理解为不为的.可能有人会问了,无不是没有的意思吗?无为不就是没有作为吗? 我们 ...
-
老子讲“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究竟何义?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充分发挥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 ...
-
何为无为?一个被人们误解了两千多年的概念
道家最讲无为,可是什么是无为呢?从字面上看,无即是不,所以无为也就是不为,于是我们就可以将无为理解没有作为.但是,无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在历代学者的心目中都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如果将无为理 ...
-
怎样理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是老子特有的概念.老子宣称"道"是实际存在,但又不能被人类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因为它无形无象,不被观察,不被触觉.它以"无有&q ...
-
《道德经》四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阐述柔性的巨大力 ...
-
《道德经》“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有何深意?与恒卦有何关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知其雄,守其雌&q ...
-
《道德经》三十二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1章第一次提出无名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