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善下不争
相关推荐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66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 ...
-
道德经第32章-真正的强大是能成就别人
道德经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犹川 ...
-
道德经解读: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什么意思呢?这话出自<道德经>第66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 ...
-
百家论道:张理玄道长《道德经》解意(64
第六十四章 辅物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六章 善下不争-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六十六章 善下不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 ...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莫与之争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3]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qu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入, 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故至誉无誉,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得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二篇.道经. 第九章,尊贵的善道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入, 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 ...
-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为天下贵——《道德经》解读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知常乃道,不知常,满清灭国
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着重讲了我们要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草木枯荣,万物兴衰,终会回归根本. 而我们作为旁观,观察这些规律,就能让我们明智. 可是,如果我们根本不思考,不致虚守静,而直接想当然的做事 最终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虚静归根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匀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君主修养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匀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宁静是躁动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子卿说(一)
子卿说--道(道路:水流通行之途径:方向,方法,道理:道德:学术或宗教之思想体系:属于道教者,道教徒: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行政区域名:说:用语言表示情意:以为,认为)者,万(数目,十个千:比喻很多,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