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贝 | 地产人的年关:孤独的人不可耻

【这是雪贝财经的第201篇原创文章】

地产人的2020

作者:莫闪

编辑:贝姐

和卫生间的洗手台一样,公司的茶水间是一家公司民间信息的中转站,每个工作日的下午四点半后,是这两处地方人流量的高峰。

关于行业,关于公司,关于人与事的来来往往,都在这里集散分发、暗流涌动。

2020年的中国地产行业走得战战兢兢,生存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被裹挟其中。

壹:暗号

“行,你加我微信说吧。”如接头暗号一样,说完这句话的人下一个动作是起身离开工位。几乎可以断定,电话那头不是一家公司的HR,就是受委托正在寻人的猎头。

“我微信就是我手机号。”李凡一脸倦怠,他是一家不大不小的地产公司里不大不小的部门副总经理。

这一次,猎头给他推荐的是一个总监岗位,公司行业排名靠前,但大公司的薪酬往往不如中型公司。

他很快挂掉了电话。李凡是投行出身,做资本市场相关的工作,去年这个时候,来挖他的都是部门总经理的工作机会。而今年则不同,整个财务、资本相关的工作,只剩融资条线还有机会。

在中国,房地产是个资源导向型行业,过去几年因为金融监管收紧,今年又多了“三道红线”的利剑在悬,不少房企资金链命若游丝。

往年的最后一个月,一些活跃的中小型房企都在忙着计算奖金,而今年却都在忙着裁员。大家普遍对2020年的年终奖不抱期待,毕竟一些公司连工资准时发放都已经保障不了。

一个小时前,一位比李凡小几岁的“85后”前同事还在给他发微信:“听说我们今年奖金要黄了,我想找个地儿,哥你帮我留意留意。”看得李凡一脸苦笑。

李凡是1981年的白羊座,是打工人中被羡慕的一小戳:家境殷实,在上海的核心地段有套自己的大房子。早几年,房地产行业给李凡留下的都是意气风发的高光时刻。留学经历让他可以用熟练外语和境外投资机构沟通,几次亲历IPO全程,也让他在专业上积攒了自信。

如今,他朋友圈里最新的照片还是2017年的,那是在港交所门口,他穿一身英伦风的西装,和做承销商站在一起。

然而,事业的尴尬就是这样子:当个人的职业黄金阶段到来时,行业的黄金时代却过去了。

僧多粥少,职场生态恶化,除了每天正常的工作,还需要消耗更多时间向空降的领导从专业上解释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还要做些避坑的防守动作,抵抗同事间无奈的内卷。

2019年后李凡就很少发朋友圈了,他开始像一枚只转发公司重要新闻的高冷社畜。

李凡不是不想换一家雇主,但今年大环境不好,如果机会一般,不会比当下好太多,那相当于受二茬罪,算上时间成本,更是不划算。

下了班又是另一个战场。李凡的女儿刚上小学,爷爷奶奶辅导不了,虽然作为上海浦东家长,已经比北京海淀家长佛系了一百倍,但一晚上把一个单词重复500遍,还是让人焦虑无奈。

贰:内卷

公司新换的咖啡机和咖啡豆,也无法对冲沈晓的倦怠。

每个工作日的早八点,她坐着地表最拥挤的亿万豪车——北京地铁来到公司,满脑子填满的却都是头一天晚上的懊悔。

想给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教点简单的算数,小朋友却一直抠手皮心不在焉,忍了一刻钟后,她动手了。眼看着就要上小学一年级,注意力还不能集中,学霸出身的她忍不了。

上午10点后,带薪如厕刷了会双十一,心情刚好一点,出了洗手间又遇到了“热心”的HR大姐,没寒暄两句对方就发出了“你打算要二胎吗”的灵魂拷问。这已经是这位同事第若干次问这个问题了。

在一家公司里,人力同事没有无缘无故的闲聊,如今公司HR提倡岗位AB角,沈晓这个法务总监的岗位重要,如果她要二胎,按人力的逻辑,沈晓的B角就要纳入议程了。

最近沈晓的部门很忙。年底了,述职在即,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希望在最后这个月凹个好造型,做个让人记得住的case。一年一度的大型社畜加班表演,也在最后一个月达到了顶峰。

今年人多活儿少,沈晓发现,以前推活儿的人都变成了拼命三郎,就像很久没闻见荤腥的人,一旦有大活儿,就像打了鸡血。

有一种焦虑,来自害怕被遗忘。

但沈晓很想得开,以她的专业技能,活儿的水准不会差,但当下,与升职相比,她更需要的是时间。

沈晓大学念的经济法,她想分配一些时间给到儿子的教育,教育的投资回报有不确定性,但整体回报率还是更高的。学区房香不香,好学校香不香,想想老家县城一中和二中的区别,就能窥知一二了。

现在流行一句话,鸡娃不如自鸡,但沈晓觉得,自鸡也不能代替鸡娃。人多资源有限,竞争惨烈,这是无奈的现实。家长如今风轻云淡,下一代就有失去了试错的机会、选择的自由。

所谓“放养”,只适宜于已经占有充分资源的父母,给孩子以任性的空间。对普通家庭而言,这不过是对现实认知不足的一种“懒政”。一家三口,互为队友,每个人都一起努力,才能收益最大化。

“今日不走明日要跑”的道理,没有人比中年人更懂,不是吗?

叁:得不到的解脱

Linda辞职了。她是做投拓的,这几年地价拉高,好地块都流向了头部房企或融资成本较低的国企央企。

在整个2020年,她服务的公司拿的都是收并购的土地,还都不在一线城市。对这些地块来说,复杂的股权对价计算不是工作难点,反而是尽职调查、政府关系、繁琐的法务问题,都需要出差去面对面解决。

Linda知道,投拓更像是男性的战场。一块土地背后,是一个沸腾癫狂、蒙眼狂奔的行业,而投发就像是丛林里的猎手。

投发接触的人,三教九流什么都有。为了备孕,Linda很少出差,即便出差应酬也不喝酒。她38岁才要上孩子,一连串的打针、监测、取卵、移植后,得来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产后复工的时候是2020年春天,公司项目销售受到疫情影响,融资成本在10%以上,人多钱贵,老板决定从集团到区域公司整体裁员20%。

人力开始上马很多让打工人难受的惯用技法,比如晚上6点之后的培训,周末不定时的会议,时不时的着装检查,和更加严苛的考勤管理。

投拓,这个在房企最前端的业务条线,也危机感重重。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城镇化正在接近结束,增量时代的生意也在接近见顶,投拓人才已经开始严重过剩。

一天两次在卫生间吸奶,没有难倒Linda,但这个感冒季,成了压倒Linda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不到一岁的她,没等裁员就辞职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告别了每天穿着正装在公司洗手间吸奶,背着冰包和储奶袋挤地铁的生活,Linda仍然没有解脱。

“一个娃感冒发烧,传染了另一个,婆婆一个劲让我老公去睡觉,我晚上哄了这个,那个又哭得更厉害。” 与上班的时候相比,Linda最近腰疼的更厉害了,和“妈妈腕”、脱发一样,这是当妈的人都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毛病。

Linda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严重,弯下腰在床上给娃换完尿布,好久都直不起身来。但婆婆认为她现在辞职等于“赋闲”,应该全权承担起带娃的任务,不应该再让白天上班的儿子来哄睡。

“小孩生病大人可不就没有觉睡吗。”婆婆说的“大人”,指的是妈妈。

前不久舆论都在讨论日本电视剧《坡道上的家》,关于杀婴母亲的悬疑故事。喂奶的时候Linda看了影评,那种绝望感同身受。

“妈妈”,是一个孤勇的职业。

本来Linda没打算请私教健身了,但这感冒季一折腾,她赶紧把课续上了,怕万一累倒了没人替。

“当了妈妈不敢生病,因为妈妈这个岗位是24小时待机、永远不能辞职的。” Linda笑笑说。

肆:割裂

2020年只剩最后一个月了,距离春节也只剩两个月,距离洋节圣诞不到20天。但是,不论是朋友间,还是公司的微信群里都没有人讨论元旦该去哪儿泡温泉。

上周打专车去找朋友涮肉,司机说,最近的乘客一上来就倒苦水。那天他晚高峰拉一个小姑娘,上车往那一瘫,说:“师傅,我不想干了,我累。”师傅没有马上搭话,只是问了她:“姑娘,你可以不买新衣服,不买新手机,但你得吃饭吧?”

双双哑然,车子里很安静。

我把这事告诉了朋友,朋友的回答很有意思:“至少那姑娘还打得起专车。”想起那师傅讲完故事还说了一句:“今年拉活儿太不好干了,好多以前只打专车的小老板都破产了。”

2020年很魔幻,北京的SKP里一大群人仍然在为15万元一件的羊绒大衣排队,但也有些人已经因为付不起一线城市的房租回到老家待业。

破铜烂铁时代的房地产行业更是如此。

有人根据法院公告的数据统计,2020年已经有超过500家房地产公司破产,平均一天要倒下3家。2019年年底各种发布会都停了,有的公司连年会都不打算办了,都忙着优化职员,没工夫更没钱整这些锦上添花的事了。

老板们都很焦虑,蒙眼狂奔的时代找来的是良莠不齐的团队和高管,TOP20、咨询公司,希望从PPT的新模型里找到出路。而一众高管,皆是满口“皇帝的新衣”,专业退居其次。

时代退潮时,发现没换裤子的很多。

抚慰老板焦虑的内心和寻找恰到好处的存在感,成为这批高级打工人的核心工作。

伍:尽头

过去那些年,房子太好卖了,所以地产公司向来就是资源导向型经营。谁能拿到地、谁有钱,谁就能做大;谁能做大,谁就能有更便宜的地和钱,谁就能做得更大。

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规则催生了规模崇拜和粗放管理,没有经历过周期的企业,往往容易忘记产品力和服务品质。

但此时的地产算是真正在经历周期吗?其实并没有。

17万亿,这个市场整体是增长的,只是规则改变了,倚仗惯性或红利活不下去了。城市在分化,竞争格局在改变,房企是时候认识一下自己的客户了,如果疫情早几年来,早一些关注客户,房企也不至于把相当一部分利润都交给渠道,不是吗?

那么地产人呢?广大地产打工人其实可以把这一次的小周期当作一次机会。人到中年,问一问自己:行业红利不再,泡沫褪去,自己靠什么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干下去?在哪条船上、做什么角色,能让自己干到退休?

2020年还剩下25天。魔幻内卷年,人们走向犬儒,从前自信自己无所不能、哪里都能去的人,今年忽然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在家里睡好觉,保持免疫力,不咳嗽发烧,已经知足。

一生很长,得意时没有轻慢,失意时没有力不从心,就已经很好。再时时体察下自己的内心,记住一些善意和感动,就对得起时间了。

半月前的一个周六,北京下雪了,整座城市灰蒙蒙的,很压抑。但雪一点点下大,从雨夹雪变成松软的雪花,飘着飘着,便浪漫起来了。

就如这魔幻般的一年。

今年所有的拼抢与争夺,都将在25天后重新归零,今年所有的震撼、恐惧、沮丧、泪水,都将成为历史。地产打工人这一年的职场经历,也要画上句号了。

但愿2020的所有经历,让我们更温厚开阔,而不是逼仄刻薄。人生如逆旅, 逆流而上加上一点点随遇而安,便很好。(文中李凡、沈晓、Linda均为化名)


(0)

相关推荐

  • 停止招聘,人员裁减!千亿房企要大调整了?

    相信很多人都在期待21年的到来,因为20年发生的一切确实不太美好. 不过,问题不解决,21年只会更惨. 就在刚刚,地产君得知了一个劲爆的小道消息,某top30强房企内部面临大调整. 这是集团某区域公司 ...

  • 房企如何打破“内卷”?

    导语: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内卷可能在任何领域和行业发生,比如处于严峻震荡形势中的房地产行业. 近日,更是有地产商老总爆料"利润仅剩两个点",在如此稀薄的利润空间下,抢 ...

  • 收到某房企员工关于“强制休假”的投稿,我惊到了!

    艳姐说 近年,多家互联网公司在狂奔的路上,畸形加班."996"工作制从幕后走到台前,行业内多次发出"996是福报"等言论. 前几天,腾讯全面向996宣战,腾讯旗 ...

  • 【招聘会】百强房企上千岗位急招英才,百万年薪等你来!

    艳姐说 2018年对于身处地产行业中的地产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焦虑和危机感的时刻.降薪.裁员.高管离职--这些消息时刻冲击着人们的耳膜. 但是,不管行业在经历哪个周期底部,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是颠扑 ...

  • “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最全精彩!

    核心观点 1.行业V型反转,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剂 2.房地产业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 3.行业步入无增长时代 4.地产金融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市场难上加难 5.物管行业集中 ...

  • 地产营销总的陨落,营销“全周期式”内卷时代

    艳姐说 即便你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只要你还会用手机联网,你就对这个词不会陌生:内卷.   内卷本来是个社会学的术语,但如今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大家在电影院看电影,突然有个人 ...

  • 房企这个部门已经内卷成了“铁麻花”

    艳姐说 初夏的神州大地,首批集中供地变身"大事件",万众瞩目.炙热难耐.短短半个月,广州.重庆.无锡.杭州和北京,近200宗地块抢售一空,实力而幸运的房企逾4000亿倾囊而出.所谓 ...

  • 房地产的内卷,已经快让人崩溃了

    ●●●1●●● 先说两个行业内发生的事. 某房企略偏远项目开盘,前期上报的认筹客户大约300多组,但开盘只卖了十几套.集团领导大怒,直接把项目营销领导层全部干掉了,请注意只是营销层. 第二个故事是,前 ...

  • 学历不高,能在房企混下去吗?

    "内卷",位列<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第九位. 内卷,又称"内卷化",本是社会学术语. 它最早出现在 ...

  • 地产“打工人”,还有翻盘机会吗?

    祝大家周末愉快 导语:最近,打工人系列话题火爆网络,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7.5亿,评论16.9万条. "打工人"梗突然火了,不仅网络上掀起一波"打工人语录&q ...

  • 被子公司开掉的总裁,又被控股母公司挖走了?

    艳姐说 最近一段时间,"内卷"成了无人不谈话题,几位地产人士和艳姐聊了自己的故事后,有个共同的感受,所谓"内卷",其实更多是"内耗". 先来 ...

  • 害怕掉队的地产人,都在为什么而迷茫?

    临近年尾,各家房企都进入了冲刺阶段,地产人身上的压力也只增不减. 2020年就快要过去了,这个被称为"史上最匆匆的一年",若复盘一下,很多人可能说不出太多收获,却能说出很多迷茫. ...

  • 房地产行业周报:多地上调房贷利率 行业销售维持景气度

    核心观点 2021年5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3%,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1%,环比均上涨2BP.近期广州.深圳.杭州等地银行相继上调房贷利率,重点城市房贷普遍开启加息浪潮.上周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