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福柯 |“我不同意您在康德论述启蒙的文章以及他对认识的批判这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

编按

1978年5月27日,福柯在法国哲学学会做了一场题为“什么是批判?”的演讲,随后他与与会者就启蒙、批判、权力等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这次演讲和讨论的实况收录于(潘培庆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版)。

本文节选自此次演讲的讨论环节。

西尔万·扎克(Sylvain Zac):我想提两点看法。您不无道理地说,批判态度可以被视为一种德性。不过有一位哲学家叫马勒伯朗士,他就研究过这一德性:这就是精神的自由。另外,我不同意您在康德论述启蒙的文章以及他对认识的批判这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认识的批判显然确定了界限,但它本身却没有界限;它是总体的。不过,当人们阅读论述启蒙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康德对公共使用和私下使用作了非常重要的区分。在公共使用当中,这种勇气就应该消失。这就使……

米歇尔·福柯:正相反,因为他所谓公共使用,就是……

西尔万·扎克:比如说,当一个人在一所大学中占据着哲学讲座的教职,他在那里公共地使用着话语,他就不应该批判《圣经》;相反,在私下使用的情况下,他就可以这样做。

米歇尔·福柯:恰恰相反,这一点非常有趣。事实上,康德说:“有着对理性的公共使用,这不应该受到限制。”那么什么是公共使用呢?就是学者之间传播的,经由报刊和出版物传播的那种使用,这种使用针对所有人的意识。这样的使用,对理性的这种公共使用不应该受到限制,很奇怪,他所谓私下使用,可以说就是公务员的使用,他说,官员没有权利对他的上级说:“我不服从你,你的命令是荒谬的。”就一个人是国家的一分子而言,每个人服从他的上级,服从君主,或者服从君主的代表,这就是康德奇怪地称为私下使用的情况[1]。

西尔万·扎克:我同意您的看法,是我搞错了。不过在这篇文章中,还是存在着对表现勇气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现它们,在所有启蒙哲学家那里,当然也在门德尔松那里。在德国启蒙运动中,有一部分循规蹈矩的内容(conformisme),而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却没有这样的内容。

米歇尔·福柯:我对此完全赞同,只是我不太理解这在哪一方面和我所说的发生争议。

西尔万·扎克:您把启蒙运动作为中心,在此运动和从知识观点或政治观点出发的批判态度和反抗态度的发展,我不认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密切的历史联系。您不认为可以作出这样的说明?

米歇尔·福柯:我不认为康德会对启蒙感到陌生,对他来说,启蒙就是他的现实,而他就在启蒙的内部发表意见,并不仅仅通过这篇论述启蒙的文章,还有其他的事情……

西尔万·扎克:启蒙一词还出现在《宗教处于单纯理性的局限之中》[2],但该词适用于情感的纯真,适用于某种内在的东西。就像在卢梭那里发生了颠倒。

米歇尔·福柯:我想说完我正在说的……。所以,康德完全感到他和他称为启蒙的这一现实相连系,他也试图去定义它。相对于这一启蒙运动,我觉得他引进了一个层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层面更加特殊,或者相反认为它更加一般,更加极端,这就是这样一个层面:当问题在于认知和认识,应该表现出的第一勇气,那就是认识能够认识的东西。这就是极端性,对康德来说,这也是其事业的普遍性所在。我相信这种联系,当然,不管启蒙哲学家的勇气多么有限。如果您愿意的话,我不明白,启蒙哲学家的胆怯这个事实能够改变康德创造的这种运动的任何什么,我想他差不多也意识到这一点。

亨利·比罗:事实上我认为,相对于一般的启蒙而言,批判哲学可以说实际上代表了一种限制运动,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极端化运动。

米歇尔·福柯:但是,他和启蒙的联系,这却是当时所有人的问题。我们正在说些什么?略微先于我们的这场运动,我们依然属于它,它叫启蒙,它是怎么回事?最好的证据,那就是当时的报刊需要发表一系列文章,其中有门德尔松的文章,有康德的文章……这曾是一个现实问题[3]。这类似于我们,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是:现在的价值危机是怎么回事?

注释

[1]参见E.康德,“对'什么是启蒙?’这个问题的回答”,同前,211-213页。福柯对康德关于理性的公共使用和私下使用的区分的进一步评论,参见GSA,同前,34-38页,以及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同前,1384-1386页。

[2]参见E.康德,《宗教处于单纯理性的局限之中》(1793),J.吉布兰[J.Gibelin]法译本,M.纳尔[M.Naar]校审,巴黎,Vrin,1994年,95,149(注释1),195-196页。

[3]福柯于1978年在法国哲学学会的演讲,他只是在讨论会中才这样提到启蒙问题,即把它当作康德感到与之相关的现实,并且康德在文章中还思考此现实是怎么回事。相反,在福柯论述康德和启蒙的所有其他言论中,这个问题却发挥着重大作用,以致于他在1983和1984年间这样说:康德的文章开启了一个批判传统,他建议称之为“我们自己的本体论”,同时这也是“现在的本体论”或者“现实本体论”。参见GSA,22页;另见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同前,1506-1507页。赋有意味的是,1978年4月,福柯在日本的一次谈话中,他说尼采第一个把哲学定义为这样的“活动,它有助于知道现在,现在正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哲学,事件的哲学,正在发生之事的哲学”),由此他把“诊断师”的作用赋予哲学家。参见米歇尔·福柯,“哲学舞台”,同前,573-574

○●文章选自○●

什么是批判?自我的文化:福柯的两次演讲及问答录

(0)

相关推荐

  • 张旭|什么是福柯哲学?

    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张旭老师的文章<什么是福柯哲学?--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 福柯为人所熟知的更多的是他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上的贡献,但他自己亦有一套成体系的哲学观点与哲学表述,它们主要潜 ...

  • 甘祥满:“有物有则”:从经学注解到哲学诠释

    摘要:儒家心性论传统因其"内圣外王"连续统一的特征在处理现代性问题时遭遇了严重的困难.牟宗三以"坎陷"概念处理"内圣"与"外王&q ...

  • 【连载】2017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 | 福柯篇

    这一篇是2017年是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下面是已发布文章的链接,可点击蓝字跳转▼. [连载]2017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 | 大卫·哈维篇 Michel Foucault 米歇尔·福柯 ...

  • 康德的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哲学是什么

  • 《交往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出场》

    康德的批判哲学在本质上体现了近代个体主义的传统,他的道德学说主要在于论证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但是,康德晚期的历史哲学突破了道德个体主义,开始关注人的交往问题.关于启蒙,他认为不仅需要每个人摆脱不成熟状态 ...

  • 福柯:性与权力的关系

    选自<福柯.<性史>与生活的艺术> 福柯是一名"戴面具"的哲学家.他早年求学巴黎,学习心理学.哲学.之后,工作.讲学于瑞典.波兰.德国.突尼斯.巴西.日本. ...

  • 福柯最后的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汪民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21 年 02 期 原发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 年第 ...

  • 张容南:关于现代自我认同的争论——泰勒与福柯、哈贝马斯之争

    张容南 作者简介:张容南,1982年生,重庆人,伦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摘 要]认同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查尔斯·泰勒的两部经典著作 <自我 ...

  • 米歇尔 · 福柯丨社会控制机制的形成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

  • 福柯:性与权力

    福柯是一个同性恋者,现代性史的写作对他来说一定是倾注了特殊的个人感情的一件事.福柯的传记作家透露,福柯在青少年时代因性取向遭了不少罪,因为20世纪40和50年代的法国社会大多以此为耻或为此感到愤怒. ...

  • 米歇尔 · 福柯丨规训社会的形成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

  • 福柯丨真理与司法形式(第二讲)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

  • 米歇尔 · 福柯丨真理与司法形式(第一讲)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

  • 福柯 | 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

    哲思优选 收集人文通识讲座信息,优选推荐文创周边. 公众号 二战结束后,法国巴黎仍然是西方时尚文化不断翻新的文化中心,存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不断翻新.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