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二) 解放后的衣着

(0)

相关推荐

  • 民国推翻满清后,为什么不恢复汉服而是流行“中山装”?

    全民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 民国元年(西历1912年)2月,大清国隆裕太后宣布宣统帝逊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民国政府为了清除满清的影响,开始强制百姓剪辫子,并且因此产生了不少纠 ...

  • “衣”之小史 佐证大史

    通常,修史皆以政治史.战争史为要.记述的是朝代更迭.部族冲突.战争胜负,其记载的叙事宏大.波澜壮阔,皆时代潮流,谓之"大历史".反之,即谓"小历史",如城邑变迁 ...

  • 假领

           一个人,总是喜欢美的,这个与钱没有关系.出门前总是喜欢捯饬捯饬,把衣服整理一下,头发梳理一下.现在好像不大弄这个,主要从健康角度考虑,就用水或者更保健的东西在头发上抹一下.几年前人们喜欢 ...

  • (原创)一身中山装

    小时候他始终认为男人最帅的服装是中山装,有一次他跟父亲第一去县城办事,看到有一个中年男子穿着他在村里从没有见过服装威严的走在县城的大道上,他问父亲男子穿着啥衣服?父亲回答那叫中山装,是干部们穿的,穿这 ...

  • 民国为何不恢复汉服,而是流行中山装?四大原因表明汉服不占优势

    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却又不仅仅只是服饰,服饰是文化的化身.是民族的象征,服饰可以体现历史文化的变迁与沉淀,并且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影响. 汉服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服饰,从产生以来,就一直经历着历 ...

  • 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一) 民国时期的衣着

    第七章    穿衣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衣着 清代,因满清王朝的强力推行,当时的男子剃去头部前半部分头发,后半部分编一大辫子留于脑后,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笑,但久而成习,直到49年解放前后,依然有老人留着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二) 蒸馍与烙馍

    第二节   蒸馍与烙馍 1.合面.发面与揉面. 馍按粮食品种的不同分为细粮馍.杂粮馍和菜馍,细粮馍在坡刘村是特指的小麦粉做的馍,其他玉米粉.豆粉.大麦粉等等做的馍都一律称之为杂粮馍,也称粗粮馍,粮食参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二) 寿终

    寿终 一.  倒头纸与停床: 老人到了病危时,子女以及至亲都要前来探望,趁着老人清醒问问老人还有什么后事要交代.而后由女儿媳妇为老人沐浴(搽干净身体),剪指甲,请剃头匠理发剃头.最后给老人换上已准备好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三) 其他杂粮

    第三节    其他杂粮 一.玉米. 在坡刘村,过去除了小麦,玉米就是最主要的粮食了. 玉米的食用方法主要是熬玉米珍.传统的玉米珍的做法是将玉米粒放在碾子上碾,碾碎后用簸箕簸.筛子筛除去玉米皮即可.根据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一) 面食

    饮食            第一节   面食 一.    磨面. 坡刘村属于黄土高坡的渭北塬区,自古以来主要种植较为耐旱的小麦,由于小麦是人们的主食,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发明了很多小麦的美食方法,其中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六) 守孝

    第六节   守孝 一.安灵: 宴席结束后就是安灵时间了.由礼仪先生指导,在乐人的伴奏下,孝子们把预留下来的纸扎灵堂(龛)搬到一个房间里,放上逝者遗像,摆上贡品,点上香烛,向遗像行大礼祭拜,名为(安灵)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五) 安葬

    第五节.安葬 一.棺罩: 与成服同时,主人家的大门之外,租赁来的"棺罩"也搭设起来了.棺罩是把逝者连同棺材运往坟地的载具.棺罩里边和四周灯火辉煌."棺罩"的模样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四)奠仪

    第四节.奠仪 1.入殓: 将逝者的遗体放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材内,俗称"入殓".时间一般是在逝者安葬的前一天下午举行.入殓前,棺材底部铺上厚厚的一层自家炕洞中的炕灰(烧炕后留在炕洞中的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三) 丧事料理

    第三节.丧事料理 一.执客头与礼房先生: 家中有了丧事,主人家一般会托人去请一位信得过且有威望的乡党来主办丧事,俗称"执客头".丧事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全权委托给"执客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