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的真相”的对话(3)

http://bbs.yuwennet.com/dispbbs. ... id=19955&skin=0
(此论坛已注销)

四川也人:

佩服冯兄,有如此好的耐心——引书据典,探讨一两个名词。

不过,我倒要说,这些与作文教学没多大关系。

现在,包括我恩师马正平的写作学,我也要说,他的写作学理论——尽管是目前最有力的——但都与中学作文教学有二万五千里的距离。

当然,“二万五”是我的夸张,但不是很夸张。

还是要佩服冯兄的执着,还如此喜爱哲学类的书籍——看过你的购书单。

我前两年,也基本上是倾向于购买哲学书。

fenglong88:

也人兄把这个看做理论,权当是理论吧。

所谓理论要看它是否实用,是否准确。

我们一直在教作文,但那些作文名词我们可曾想过从哪里来的呢?

还不是做一个传声筒。

以往的教学,都是照猫画虎式的,拿名家的文章来做模仿,却从来没有从文章形成的角度,告诉学生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应该是不因人而异的。

也人兄如果有兴趣,不妨试着拿我说的这个真相分析一下也人兄自己的文章和别人文章,看看这个真相是否存在。

零子:

比有些大师的都好些,有着逻辑出发点!

有一点是否统一一下,即“历时”与“共时”。

一般理论书上都用这名词的。

求疵,呵呵!

fenglong88:

谢谢凌兄的回复。

因为看的写作理论方面的书比较少,不知道有着“历时”与“共时”的这样的说法,还请凌兄推荐一下。

我用“暂时”是强调个体的“刹那”间的感受,而不是群体性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我的理解里,历时是“渐悟”,而暂时是“顿悟”二者其实不可偏废。

这个题目困扰我有一个多月,之间生了很多枝节的思考。

努力地裁了很多内容,才成了这样的,但我尽力了。

当然有很多地方还不清楚,也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过这要慢慢来。

先要保证自己不疯掉才行。

借着凌兄的回复,我说说我思考的基点,这个基点是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到过的。

2、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
我理解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应该是找到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因素影响的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是人的认知规律。

这种规律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而掌握的,而且这种规律不会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掌握。

比如说,有两个人,其中一个略懂电脑,另一个是电脑高手,两个人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两个人打开电脑的过程却是相同的。

再比如,一名赛车手和一名普通的司机,两个人开车的速度和技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都需要使用点火装置使发动机运转。

我想通过对作文教学过程的分析,把作文教学研究的内容固定在“相同”这一点上。

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通过训练掌握了“相同”的技能。

四川也人:

冯兄:我要提醒你“想要追寻作文的真相,必然要从作文的定义入手”。

你这样的出发点是没有多少“前途”的。

分形理论,混沌哲学,这些必然在视野之内。

从“定义”手法,你已经不只是在“作文”的树叶子上走,而且是在树叶子的尖上走了。

要找到根,那是多远的距离。

要谈作文是什么,必须从“神化”(美国.庞思奋《哲学之树》里的神化义)开始。

关于作文的”神化“是这们的:

文章乃树,写作文的过程就是作文之树生长的过程。

作文的生长过程就是“分形”过程——目前已被发现的生长基因,就是写作思维(马正平的“专利”)。

如果有兴趣,我们的对话还可以进行。

兄弟。

四川也人:

马正平最先研究文章是什么时,也是走了很艰苦的路的,最后,他也是得力于最前沿的哲学帮忙的,那就是混沌、分形及后来的生成哲学。

他没有接触这些哲学之前,当然也要说“共时”“历时”这些名词。

我的另一个意思是,如果有人已把某个东西研究的非常先进了,我们应当站在他的肩上前进。

说白了,要研究作文,在中国,要站在马正平的肩上仰看前方,才有意义。

fenglong88:

我不想“前途”问题,我只想解决实际问题。

马正平教授的书,我还没有读过,不过从他的著作名称上看是面向高等的,高等是要有基础的。

走分形,浑沌这样路是从外部分析入手的。

而中国的文章学的发展要远远早于这些理论的出现。

也人兄描述的“文章乃树”不知道是不是马教授的专利?

如果是,说明他只能依靠比喻来阐明定义,这样的话,说明他还不能用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认识——这也可能是他拉来浑沌学做支撑的原因。

非常感谢也人兄提醒的“我的另一个意思是,如果有人已把某个东西研究的非常先进了,我们应当站在他的肩上前进。

说白了,要研究作文,在中国,要站在马正平的肩上仰看前方,才有意义。

我这人有个毛病,我对于别人的理论,总是保持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

马正平教授的理论是否容我立足,还需要熟悉一下再说。

四川也人:

文章乃树,是我提出的。

这里大有奥妙。

这表面上是个比喻而已,但岂止是比喻,是“神化”,是意象……

fenglong88:

玄之又玄?

不瞎猜了,回头找本马教授的书看看。

零子:

关于“历时”与“共时”,可以见《叙事学导论》一书!

关于认知的差异,确实很玄的。

但认同你的中国的文章学在西式理论之前,有着没有挖掘的东西。

fenglong88:

谢谢凌兄的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