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的真相”的对话(6)

(超星读者论坛)

kdwypeng:

千古文章一大抄。

要是像幼儿园里的看图说话,不干己事,找来各种类型的文章,说个大意,学生自己改编,倒是纯粹练手笔比较好。

只要沾上自己的事,难免被人猜测,祸从口出嘛,写起来一定处处设防,处处设防处处薄弱,哪里有好文章?

当然了,改编文章也有条件,必须忠于原作的精神实质,包括一些基本情节必须体现。

否则,任意曲解改造,练成了油嘴滑舌,文章是能成篇了,主观任意,德性难修了。

fenglong88:

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学术是天下的公器,其实文章又何尝不是?

正因为投机取巧者在所难免

古人先从修身开始。

修身者,养德也。

今德不修,难逃其弊。

yuecheng2000:

fenglong兄此论不错,有一个严谨推理的开头,即溯本求源,由“作文”追寻到“缀文”的古用法。两者是有微妙差别的,“作”是凭空述作,“缀”是将现成之物连缀起来(“缀辑字句以成文也”),着重点应有所不同。接下来,又以两个问题分层讨论,“一个是对静态的'文字’的指向进行分析,另一个是处于动态的'组织’这些文字的原则。”——至此都很交代得清楚。因此粗略看过后,颇有期待,今天又重新细读了一遍。

只是读完之后,这种期待觉得有点落空。如果最后的结论是“文章(学生做所的文)的本质就是对'时,空,人’进行统一的记录”,好像也没有比现在对“作文”的一般理解更多出什么内容。试问,哪篇作文不是在对“时,空,人”进行统一的记录呢?而且根据新理论,似乎也不能区分出“好的作文”和“不好的作文”。如果不能区分,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者,“缀”和“作”的区别又体现在哪里呢?从概念上看,“作”并不必然地不包含(“缀”也并不必然地包含)记录时间和空间的功能。

“文字的指向其实只有三种'时间、空间、人事’⑹。”——似不严谨。比如议论文指向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就比较难装进“时、空、人”的框框里。

“例如,侧重'时间’的文章,可归为历史类文体;侧重'空间’的文章,可归为实用类文体;侧重于'人事’的文章,可归为抒情类文体和文学类文体。”——fenglong兄这篇文章又应归为哪一类文体呢?

fenglong88:

我的这个说法和一般的理解的区别在于,我把文章构成作为一个主体,这样文章就不仅仅是人的产物了,而是有了自己的一种面貌。正因为“哪篇作文不是在对'时、空、人’进行统一的记录”这个简单的真相,没有被人们觉察和重视起来,所以才会有前面不知所措的现象发生。

“议论文指向的抽象概念及其关系”这样的内容,其实是人的认识过程,这是指向“人事”的。

我的这篇文字如果归类,应该是“人事”的文章。可是我在文中没有写出“议论类”的缘故?其实我认为,所谓文体是就文而分,而文章本不应就类作文。

yuecheng兄所说的“作”为凭空述作,其实不准确。作是要基础的,不会完全被架空。

至于文章的好坏,那是评判标准的问题,这是在文章完成后的修改问题。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不会对文章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

yuecheng2000:

谢谢fenglong兄的回复,接着说说我的想法。

“虽然我们常说语言分为时间、空间、逻辑、心理四种顺序,但这只是从表达的过程来说的,而不是从文章的表现的内容上来说的。”——倒觉得“逻辑”在这里未必可省。比如议论文主要就是针对抽象概念在逻辑上的关系,不能仅以“人事”涵盖。否则的话,抒情类、文学类的文体和学术论文就没有区分了。再说,历史类文体、实用类文体其实也和“人事”有关。恐怕没有哪种文体会只是纯粹地记录时间或空间。若以内容分,说到底一切文体都和人的认识有关,也和“人事”有关。如果“人事”竟能把议论类文体装进去,那它也就能把历史类、实用类文体都统统装进去。

关于文体,按“语言分为时间、空间、逻辑、心理四种顺序”是一种分法,按“文字的指向其实只有三种'时间、空间、人事’”也是一种分法。后一种分法去掉了“逻辑”,又增加了什么呢?如果一种关于作文真相的理论不能一语道破地使我们懂得“好的作文”的关键,也就意味着并不能加深我们对作文本质的理解,那这样或那样的归类法又有多少意义呢?按顺序分和按内容分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别吧。我还可以把作文分为“男生作文”和“女生作文”两大类,绝对不会有错。

“我的这个说法和一般的理解的区别在于,我把文章构成作为一个主体,这样文章就不仅仅是人的产物了,而是有了自己的一种面貌。”——有点疑问。如果像fenglong兄所说的“文章(学生做所的文)的本质就是对“时,空,人”进行统一的记录”,记事薄应只是一种依附于人事活动的工具吧,怎样理解它的“另一种面貌”呢?“统一的记录”似乎也不好理解。作文一定要统一吗?意识流、超现实、结构主义小说,也可以允许冲突和矛盾吧。

“正因为'哪篇作文不是在对'时、空、人’进行统一的记录’这个简单的真相,没有被人们觉察和重视起来,所以才会有前面不知所措的现象发生。”——不见得啊。像一般理解的“语言分为时间、空间、逻辑、心理四种顺序”不就是一种觉察?

“作”为凭空述作,其实不准确。作是要基础的,不会完全被架空。——我想表达的是对“缀”和“作”的区别的理解。其实没有任何“作”是完全凭空而生的,凭空只是相对于“缀”而言。把珠子“缀”起来,珠子已经有了,强调的是将现成品串接起来的附加过程;把珠子“作”出来,则不管用什么原材料(玉的、石的、塑料的、玻璃的),强调的是使质料获得该形式的过程。

fenglong88:

逻辑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人的认识的一种总结。既然是人的认识为什么不能放到“人事”中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人事”,而文章就其主要描写的方面而进行划分才会出现“文体”,这是有一定限制的,即看其主要的方面,而不能兼顾。

“作文的真相”而不是“好作文的真相”。“好作文”从何而来,要先有“作文”,“好”才能以附着的姿态出现,没有“作文”“好作文”也就不存在了。“好作文”中的“好”并不是本质,“作文”才是本质的内容。正是因为,我们以前一味求好、求全,才使得作文根本不能按照正常的文章发展的规律而进行传授。所以,先有“作文”,然后进一步才能写出“好作文”来,其实这也是古往今来任何人写作能力成长的过程。“男生”“女生”的分法是不对的,因为“文章”本身没有这种属性,这是以人群来划分的,文章本身不像动植物那样有雌雄。

“作文”的这种记录,是指所有用文字表出的行为。任何事物本身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使用,固然是人的活动,但人其实也在受该事物的限制,而文字本身、文章的形成也会有它自身的属性,我们不能只看到“记事簿”依附于人,还应看到人对“记事簿”的妥协。意识流、超现实、结构主义小说这些只是在呈现方式上有区别,它们的背后并没有离开“时空人”的范畴。

“语言分为时间、空间、逻辑、心理四种顺寻”这样的觉察,能够使人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文章么?这四种分发只是从表达的过程来说的,而不是从文章的表现的内容上来说的。我所说的“觉察”是指从宏观上对“作文(写文章)”产生过程的把握。

“作”的行为终归不会等同于实物,但“作”必须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其实来源于在“历时”与“暂时”中的感受。

张宇绰:

王鼎钧先生仿《文心》体例,写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和《文学种籽》,为青少年写作释疑解惑,风行台湾和香港。
  

fenglong88:

谢谢张兄的推荐。

yuecheng2000:

逻辑学或许可以说是人的认识的一种总结,逻辑却不是的,逻辑是人认识的前提。逻辑先于认识。当然这个问题目前还无关紧要。

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人事”,我不反对,我的疑问是,如果逻辑能被看成“人事”,为什么历史不能被看成“人事”呢?我很难接受历史文体是对“时间”的记录而不是对“人事”的记录的这种说法。大概只有时钟和年历才是时间的忠实记录吧。大凡在历史书中值得记下一笔的,总是和人事有关。

关于分类,我的看法恰恰与fenglong兄相反,“逻辑”不仅不可省,而且比“时间”、“空间”、“心理”(或“时、空、人”)更为重要。“逻辑”才是作文的真相。我们以前的理解,没有真正区分开作文和文学的不同,往往用文学性替代了文字组织,把作文当成了文学的预备,结果才有不知所措的现象发生。其实,作文训练只要做到把意图表达清楚就行了。结构组织才是要点,内容却是次要的。英美的作文教育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这也正是从fenglong兄在文章开头追溯“作文”的古用法的合符逻辑的推理结果。如果作文的真相在于“缀”而不是“作”,这个缀就是逻辑。无论以时、空、人来“缀”文,还是以综合方式来“缀”文,论实质都是逻辑(广义的)。

fenglong兄说:“'语言分为时间、空间、逻辑、心理四种顺序’这样的觉察,能够使人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文章么?这四种分发只是从表达的过程来说的,而不是从文章的表现的内容上来说的。我所说的“觉察”是指从宏观上对'作文(写文章)’产生过程的把握。”——可我很难区分出“表达过程”和“产生过程”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对四种顺序的觉察就肯定不能使人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文章。如果它不可以话,对“时、空、人”的觉察就可以吗?历史类文体、实用类文体、抒情类和文学类的文体是在这种“觉察”之后才出现的吗?

宇绰兄介绍的王鼎钧的《作文七巧》中的“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也是一种分类。按照这样分类,也不可能指引出一条通向“好的作文”的途径。因为写作无非就是“直叙-倒叙-综合”,或“抒情-描写-综合”,或“归纳-演绎-综合”的这么几种方式,非此即彼,肯定不会错。但有意义吗?我看和“男生”、“女生”的区分在性质上是差不多的。

而且“男生作文”“女生作文”是我做为例子随便分分的,可你也不能说它不对啊。倒可以反过来问,为什么文章本身不能有这种属性呢?像后现代的女性主义批评就直接建立在区分作品背后的性别因素之上。

“历时”与“暂时”的区别,不解。从字面上看,“暂时”也就意味着它不是永恒的、时间之外的,而是“历时”的吧。fenglong兄说“我们知道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使用的是结绳记事和图画记事的方式。后来文字的出现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取代'结绳记事’、'图画记事’的方式,虽然'结绳’与'图画’被取代了,但'结绳记事’、'图画记事’却决定了组织文字的动态原则。这个组织文字的动态原则就是'历时’与'暂时’的结合。”——这段话我也没看懂,不知是不是含有“结绳记事”对应于“历时”、“图画记事”对应于“暂时”之意?

fenglong88:

yuecheng兄说“逻辑学”是一种认识的总结,为什么“逻辑”就不是认识的总结了呢?“逻辑先于认识”的说法,请兄证明一下好么?

“历史”当然是人事,因为用文字记录的都逃脱不了“人事”的广义范畴。但历史反映到文字上时,其必须遵守的规则必然是“时间”而不是人的活动,也就是历史必然是“特定时间下”的人的活动。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要看文章内容的侧重,也就是不能只看一面。

yuecheng兄夸大了“逻辑”的作用了。因为指导行动的,除了逻辑之外至少还有经验。yuecheng兄说“逻辑才是作文的真相”要注意我所说的“作文”,是“作文(写文章)”,而不是经过扒皮抽筋的“纯之又纯”的残骸。写文章的要点是结构组织?我写一篇文章,然后注明,这篇文章我分四段,里面分别列了1234,请读者自行体会,反正我要说的都说完了。可以这样么?“缀”的方法可以是逻辑的,也可以是非逻辑的,的确,“缀”更能体现初学者的成文过程,但我的目标不是只局限与初学者,所以才采用“作文”。

“表达过程”是以人为中心的。
“产生过程”是以文章为中的。

yuecheng兄不理解“为什么对四种顺序的觉察就肯定不能使人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文章。”不知道yuecheng兄是否在中小学任教,如果在可以试一下,告知学生这四种顺序之后,学生能不能写出文章来。如果不在中学任教,也可以找一个学生来试试。各种文体从哪里来,是从对文章的分析而进行的分类,这种认识不是整体的认识,所以还谈不到“觉察”。

“男生”与“女生”的分发只是从人来分的,是人为的,“后现代的女性主义批评”我不了解,但这种说法是人的产物而不是文章自身的属性。这种斗争要求下产生的矫枉过正的行为,是畸变而不是常态。

关于“历时”与“暂时”的区别。下面是我在别处的一个解释。其实用类比的方法就更好理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电影的胶片就可以理解了。

“结绳记事”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这里满所蕴含的是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录事情的形式,其实就是以时间为序的,这是“历时”。然而绳结不具备形象性,所以产生了“图画记事”而图画记事是直观的、某一时刻的记录,这种方式突出了“暂时”的景象。这样一来,一个以时间(历时)为单向轴,以“暂时”为不同切面的全景图就出现了。而文字出现后,综合了前两种方式的特征(虽然在形象性上有所损失),成为记录这全景图的工具,但也保留了“结绳记事”“图画记事”所遵循的规则。

yuecheng2000 :

“逻辑先于认识”是逻辑哲学的通识。正因为逻辑先于认识,逻辑才具有先验的必然性,而不是经验的偶然性。试问,你能非逻辑地认识一样事物吗?当然如果精神分裂者的认识也能称为认识的话,还是可以举出反例的。不过对于正常人来说,逻辑是认识的前提,而不是认识的结果。

“但历史反映到文字上时,其必须遵守的规则必然是'时间’而不是人的活动”——《世说新语》是对历史的记录吗?它“必然”地遵守了时间的规则吗?历史文体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活动的描述,而不是对时间的描述。时间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线索,是多种可能的线索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否则就是以偏盖全了。

“逻辑”的作用,不是被夸大,而是被低估了。当然我说的是广义的逻辑,是组织性。逻辑和经验不是平列的,在文章中,逻辑是在上面一层用来组织经验的。好的经验并不一定导致好的作文,但好的逻辑肯定能导致不坏的作文。经验感受因人而异,很难训练,逻辑却对人人皆相同,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所以逻辑才是作文的真相。逻辑结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情节也有其逻辑性,一首诗的发展也有逻辑性,修辞也有逻辑性。如果仅把逻辑理解成“分四段,里面分别列了1234”,那还是没有觉察到真相。

“'缀’更能体现初学者的成文过程,但我的目标不是只局限与初学者,所以才采用'作文’。——这与fenglong兄一开始从“作文”追溯到“缀文”在意图上是不连贯的。也就是说,如果这是一篇论文的话,它的“缀”文方法是非逻辑的。既然最后强调是的“作文”,那关于“缀”的词源追溯是不是全都可以省掉呢?

“表达过程”是以人为中心的。“产生过程”是以文章为中心的。——这也奇怪。一篇文章的产生过程难道不就是人对文章内容的表达过程?觉得文章可以像植物那样自行生长出来,恐怕只是一种幻觉吧。

我不了解“时间、空间、逻辑、心理四种顺序”对中学生写作文帮助有多大。不过,如果仅告诉我作文是“使用文字从'时间,空间,人事’任何一个内容上入手,通过在'历时’和'暂时’之间不停切换的形式,对'时间,空间,人事’进行统一的记录。”我肯定还是如坠云雾。说真的,我都不知道该怎样记录时间和记录空间,更不知道该怎样去统一地记录了。大概是因为我从根本上就无法接受历史文体是一种对时间而非人事的记录。还有一点,“人事”这个大框框是个过于模糊的概念,相当于“其他”,什么都能往里装,有时又不能往里装,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有人告诉我作文是对“时间、空间和其他内容”的统一记录,我是不是更加糊涂呢?

作为分类,我倒觉得从人来分和从文章属性来分都是可以接受的。后现代的女性主义批评也不能说不关心文章的自身属性,比如男性作家也可以写出女性视角的作品。

fenglong兄提到“历时”与“暂时”的区别,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术语,一般称为“历时性”(Diachronic)与“共时性”(Synchronic) 。所以感到你想表达东西的仍不出结构主义的框架,要么就是重新回到文本的“新批评”。而且如果打算将时间对应于“历时”,将空间对应于“暂时”,再加上“人事”便颇觉多余。“人事”与“时空”是不同层次上的范畴。

另外,“结绳记事”也有形象性,“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就是形象。“图画记事”也有历时性,有些史前岩画是许多年间陆续添加完成的。

fenglong88:

“逻辑先于认识”是逻辑哲学的通识。
我是想让yuecheng兄来证明这一下这种“通识”,既然是通识应该很容易证明才是呀。逻辑和经验既然有偶然和必然的分别,那么能不能用逻辑来证明“偶然的必然发生”呢?儿童认识世界是通过偶然的积累,还是通过“逻辑”来确认呢?

在先前的谈话中yuecheng兄谈的是“历史文体”,在后面兄举的例子是《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算是历史文体么?

对于“逻辑的作用”,反映到文章中并不像兄说的那么简单和绝对。
我所说的分四段1234,是对yuecheng兄说的“其实,作文训练只要做到把意图表达清楚就行了。结构组织才是要点,内容却是次要的。”的举例,既然已经按逻辑指导下的“结构组织才是要点”这个原则,把文章分了段后,为什么对yuecheng兄还要说这样“那还是没有觉察到真相”呢?难道除了逻辑之外还需要别的东西?如果需要,是什么呢?

我“行文的追溯”只能代表我思考与探究过程的顺序表述,而不能决定内容有什么没什么,也不能左右具体的发现是什么。

文章不能自然生长,但文字本身对人有制约。如果只看到人对文字具有支配权是不全面的。

从分析的思维,其实很难接受统一的概念。我的这篇文章并不负责,去考查概念的范围,而是写出文章对人的创作而言,有其自身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文字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那个时候各种概念还没有来得及出现。

在局部的研究中,以人群划分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以文章作为主体的研究中,人群只是区分的标志,而不能成为文章的属性。

在表达上,“历时”“共时”,的确和我的提法有相似之处。但结构主义所研究的是“语言”而不是“文章”。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因为对象的不同,在“历时”这一上,他们所说的“历时”的关注点是语言的变化,而我说的“历时”是作文者的经历,这是在前提基础上的不同。他们所说的“共时”,指的是语言特定时间内的使用情况,我说的“暂时”是人在特定时刻的感受。

我在文章中说过“通过在'历时’和'暂时’之间不停切换的形式”,关键在于“不停”只有不停才能体现历时和暂时的统一。因为历时是无数个暂时积累而成的。

这一部分只是一个思考,最终还是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我在下面贴一个上周六的作文指导。大家来看看,尤其是要请yuecheng兄指正。

fenglong88:

唐堆儿、西瓜和螃蟹——记一次作文指导

  上次,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告诉学生,作文是由“历时”和“暂时”交织展开的。然后让学生以自己参加“学军活动”或“外出写生”为主要内容吗、在“历时”中展开文章,在局部注意“暂时”的体现,如,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心情、时间;集合时的场景;离别时的心情;在旅程中的场景与心理变化;到达后的见闻感受;有趣的意外事件;返程到家。学生基本上能觉察到这个“历时”的存在,但学生担心自己写成“流水账”。我说,不怕写成“流水账”,没有“流水账”就没有好文章。从交上来的作文上看,首先学生凑字数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水平一般的学生都能写到七八百字,好一点的学生超过千字的有十来人。其次,大部分学生注意了“历时”的过程,但在“暂时”的表达上有些困难。所以,这次指导不是写新的题目,主要是指导如何凸显“暂时”的价值,在何处完善“暂时”。

  类比,动作电影吸引人的法宝,是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一个打斗场面,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在作文中,“暂时”的作用就是这样,所以需要用它来吸引读者。

  说明“历时”与“暂时”的关系,设喻,大伙都吃过“糖堆儿”(一般叫“糖葫芦”),“糖堆儿”什么样?一个竹签子串若干蘸糖的红果。“历时”就是那根“竹签子”,“暂时”就是那些“蘸糖的红果”,而最后“酸甜可口的感觉”则是文章所能达到的效果。现在假定自己是一个买糖堆儿的人,你会挑什么样的?一般的情况是“红果要饱满,糖要均匀”的,也就是说,文章吸引人的关键在于“暂时”的饱满与有味道。

  要想知道“暂时”如何表现,先要明确,作文中的“文”和我们平时交流的语言之间的差别。平时,我们的口语交流,最主要的特征是直白迅捷,我们进商店买东西,眼神、手势、声音都有具体的指向,售货员根据这些就能有相应的判断,所以我们往往直奔主题,只有当相应的信息不足以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需要进一步补充。作文中的语句则不同,因为文字语句是一种平面化的有损表达,如果像口语那样直奔主题,就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简单说,口语要实用,表达时直本主题,目的是快速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作文,要传达虚拟的现实,表达时要求形象、立体、全息,因此文字比口语更值得玩味涵咏。例如,我们生活中交流时,经常说“特别激动”,当两个人面对面时,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有其他的感官可以补充语言的不足。然而,我们把这个内容写在纸上,则不能如此简单了。因为“特别激动”落在纸上,其他的补充内容没有跟进,拿给别人看,人家只会知道你“特别激动”过,但具体的“激动”是什么表现,“特别”到什么程度,别人是无法获得了。怎么办?要同过对特定时刻(暂时)的场景再现,来达到这个效果。如,心跳,呼吸,头发,皮肤,语言,动作……当然要使用形象的化的语言。这样,即便,你在文章中,没有写出“特别激动”的字样,别人看到这段描述,也会知道你当时“特别激动”。这就是把“暂时”放大的方法。

  那么在什么地方可以进行“暂时”的放大呢?“历时”过程中,凡是出现情感、心理活动、动作、场景、虚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的地方都可以看做是捕捉“暂时”的放大点。具体要放大哪些,就要看你自己依据主题的挑选功夫了。这样,当我们在“竹签子”中把“红果”穿好后,我们这串糖堆儿,算是完成百分之八十了。

  我之所以说完成百十分之八十,是因为还有一样重要的“蘸糖”工序还没有做。这道工序很重要,否则,虽然不能说前功尽弃,但也可说是会事倍功半。这个“蘸糖”的工序,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文章找一个好的“切入口(实际上也是“表出口)”,因为单线的“一线结数子”还不足以吸引人,而且容易让人有“流水账”的感觉。而找准适当的“口”则不同,我们不妨想一下,卖西瓜和卖螃蟹的商贩,卖西瓜时,摊子上要切开一个鲜艳水灵的西瓜,卖螃蟹时,往往揭开一二个蟹壳露出里面满满的膏油。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想要让人知道的东西(或者,别人希望看到的东西),抓住重点的先行表出。这是在主题上的“切入口”。至于在技巧上的,就更好办了,只需要在“历时”中抓住任何一个“暂时”的片段展开就行了,比如,写学军,不从头开始,而从“景物”开始;写人物,从“声音”开始;写事件,从“实物”开始……后面的,就只剩下在“昨天、今天、明天”之间,进行“历时和暂时的不断切换”了。

  上面,啰啰嗦嗦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在古人那里只用两句话八个字就表达出来,“穷形尽象”“穷然后工”。不过啰嗦也有啰嗦的好处,至少不再是古人彼此之间会心一笑的“暗语”了。

  作业,在上次已有的作文中,挑两个不同的“暂时”进行放大,要注意,放大后,还可以还原到“竹签子”上去,最好不露丝毫破绽。

buildersky:

好像双方都有道理啊。很受益!也来说说我练习时的有些想法。

有没有可能从功能上来分析呢?

比如说,现看文章所处的位置,它在作者与读者之间。那么作者的意图可以不被读者完全了解,起码在分析的时候,应当承认这样的前提可以作为一个过程的开始。那么作者对于文章的看法在最初可能与读者是不相同的,如果愿意,他会在自己的文章实践中渐渐摸索出如何写作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作者希望读者感受到的内容(未必是作者的直接意图)。

设想有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它相对稳定地实现了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作者希望读者感受到的内容。那么这时作者和读者关于文章文本的反应是一致的。那么怎么才可能一致呢?这个问题就成了关于文章的真相的问题。

那么,理论上文章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了:
1.纯粹生理反应导致一致的文章;比如类似一个简单的句子----------“她的手被火烧伤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
2.相同人文环境下导致一致的文章;这样的很多了,
3.不同人文环境,基于共同的信念下的文章;暂时想不出现成的例子,但认为理论上存在。
4.纯粹理性的文章。

我想,这些不同的类型,对于文章的写法的要求是不同的(之所以说成文章要求人怎样做,是因为先假定了存在上述的那种理想状态)。

上面是对于作者而言的。对于读者,那是任意的。那从文章的功能(言说者------即使对于读者来说,一篇文章也成为其言说者)上来说,文章的真相是作者与读者的统一。作者作为言嫡叩姆⑵穑浔澈竽耸嵌琳叩难运怠?

buildersky :

所以我的观点是,文章来自于读者。关于文章的教育,首先应当告诉对方,他应当先想一想:他的文章是想写给谁的?这样也会产生写作的动力。

比如说,如果一个学生真的想将一篇文章写给他的母亲或父亲,那么他也会自觉地研究使用那些适合的语言来写作。

不过我也突然想到,可能会有某种特例,就是作者只是想表现自我的,他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交流。止于文字了。这种情况也应该是存在的。

buildersky :

诶,我真的是不仔细,又看了一遍是说作文而没说文章:)我还没想清楚它们的区别,就先不改了。也给自己莽撞留个记号

buildersky:

大概作文是说文章在形式上的那些表现因素,属于技术性的范畴。我再体验一下

fenglong88:

buildersky兄说的这一点

quote:
--------------------------------------------------------------------------------
我的观点是,文章来自于读者。关于文章的教育,首先应当告诉对方,他应当先想一想:他的文章是想写给谁的?这样也会产生写作的动力。
--------------------------------------------------------------------------------

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是教育的原则,如果想把读者和作者的要求和主动权都能体现的话,我认为除了这样的表述,还要坚守“情真意切”这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不说假话、空话。

对于buildersky兄说的这个内容也有一点总结。贴在下面。

来自“真真假假”的启示

在一次讨论中,关于如何写“作文”和“情书”,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说假话从写作文开始,说真话从写情书开始。”另一种说:“说真话,从写作文开始;说假话,从写情书开始。”这两种说法,在表述上是完全对立的。但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其实存在的着差异和共同点的。深入分析这两种说法后,笔者列出了这样一个表格:

第一种意见 第二种意见
类别 作文 情书 作文 情书
简单判断
作者自评
公开范围 与人交流 个人情感 个人情感 与人交流
创作目的 读者满意 读者满意 读者满意 读者满意
读者评价 不确定 不确定 不确定 不确定

下面笔者尝试通过对上面这个表格的分析,能获得一些对教学指导有益的经验。 
1、语文教学不承担验证“真”与“假”的责任。说到“真”与“假”必然要一个验证的问题,因为文字本身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果我们不借助其他的内容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其实无法判定一段文字的信息是真是假。文字只是一个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通道,而验证这个通道的质量是否合格,要靠其他的内容(时间、行为、事件等)来验证。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不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
2、“真”与“假”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一篇文章也好,一封情书也好,都是表情达意的形式。而情感本身是复杂的,不可能完全用二分法划开,因此所谓的“真”“假”其实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当面临“亲情”题目时,我们无话可说,只能用“假”来完成作文时,并不意味着我们冷血无情,只是因为我们可能在平时的时候没有进行关注与观照。当我们用“假”的方式去写一封情书的时候,我们其实最起码也要“兴动于衷”才行。(当然,以欺骗为生的人不在此讨论之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两种说法中的“真”“假”其实是以作者的角度,对自己的创作行为的自我评价度。说“真”的时候,自我评价度要高;而说“假”的时候,自我评价度要低。在这里,影响评价度高低的是作者能够承受的公开范围。
3、“真”与“假”具有相同的指向。
这两种说法中的“真”“假”都会指向一个目的——使读者满意。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写作的行为或表达的需要,都要以求得读者(自己或他人)的满意为最终结果。在这一点上,这两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
4、读者的评价是不确定的。
这两种说法,为作者提供了参考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其实是切合读者的接受能力的而提出的。也就是说,作者努力付出,而最后读者能否接受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为读者只是通过文辞,接受自己能够接受的部分而已。一篇语言华丽的文字在只认识几个字的读者眼里,并不能体现他的价值,一篇情绪激昂的情书在无意于此的人面前,也发挥不了他的作用。
如果完全抛开“真”与“假”的局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两种矛盾的说法,其实向我们提出一个要求。这个要求不是验证作者的动机和情感的真假,而是如何使用语言在一定范围内完成连接作者与读者(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作者本人)的表达。而这个表达既要符合作者的意愿,又要切合读者的要求,最终产生沟通的效果。

buildersky :

觉得fenglong88兄结论的前三点和总括的结论我也是认同的。至于结论的第四点,我并不是不赞同,而是没有理解“不确定”的含义,不了解是对什么不确定,是对所看到文章的含义的理解不确定,还是对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力不确定呢?这在读者那里是不同的。前者可以进入结论,它是纯语言问题,但后者,我认为则不可。

另外在你的调查表格上,我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被简单判断为真的,其自我评价也是高的,并且被认为公开范围是个人情感的。否则结果也反之,这个调查结果与我曾经的直观有些不同。

fenglong88 :

我在上面列的“4读者评价的不确定”是指作者其实跟本不能决定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让所有的人认同,只能是让一部分人认同,所以自己的文章只需考虑部分读者的需要。

“我爱你一万年”所表的愿望,言辞是虚的,但要传达的是爱的程度。所以对于愿意接受者(身在恋爱中的人)来说,这是能够且乐于接受的,而对于第三方来说,这种说法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与他无关,而且可以依据其他知识判断其虚假。

这个内容不是一个调查,而是我的一个推测。欢迎buildersky兄发表自己的直观内容。

buildersky:

哦,那我还需要再整理一下才行,当时就是因为看到那个表格,在体验的时候发现有所不同。

buildersky :

fenglong88兄,我整理了一下,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练习,贴上来,我觉得可能是个不同的角度,不对的地方也会很多,献丑了。
--------------------------------------------------------
1.可以用如下的符号表示出文章所处的位置。
作者——文章——读者

2 上述的位置,在文章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时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我认为仅需要研究情真意切的文章,因为人的精力实在是有限的):

2.1  作者——直抒胸意(文章a面)
  在这个阶段,读者是虚拟的,但是虽然读者是虚拟的,却始终是在场的。其中有一类特例,容易被认为读者并不在场,比如不涉及利害关系的记录性文章、自动写作等,这一类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就同时实现了一次阅读。这时的读者并非不存在,它是作为作者的本体行为回向了本体认识作为读者,或者反之,由作者的本体认识回向了本体行为作为读者。

2.2 阅读理解(文章b面)——读者
  在这个阶段,作者可以是虚拟地出现的,但一般情况下,作者是不在场的(我们并不是在阅读的每时每刻都记得作者的名字、身份、历史背景等),只是文章的文本存在。那么其中就也有这样一类特例,比如书信、日记等,作者是虚拟地出现的,阅读者认为作者在与他交谈,然而,这样一种特例——这种交谈的情况,对于文章b面来说并不是作为决定阅读理解的内容呈现的,而是作为被吸引或排斥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对于文章的b面来说,作者的存在并不像对于文章a 面读者的存在那样,文章的b面作者的存在并不是关于阅读理解的内容的问题。

  那么在“阅读理解(文章b面)——读者”这个阶段首先应当被研究的是文章的文本与读者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于读者是自然的反应,而对于作者可能会是借鉴性的规律。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决定阅读理解的内容和文章的内容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文章的内容首先是作者私有的(作为研究的前提,必须承认作者表达了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有当作者掌握并运用了合适的技法,才可能使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被阅读理解的内容。

  决定阅读理解的内容是读者私有的,由他的自身经历与必要的阅读知识所决定(不过,我个人理想地认为阅读知识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额外的要求,最终还是要被排除)。

3.可以先将语言作为一个未经阐释的媒体(就是先不考虑语言在时间中变迁的因素),还原到文章的位置中。那么,模型如下:
  作者——直抒胸意(文章a面)——阅读理解(文章b面)——读者
  
  可以看出,实现一个完整的文章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文章的a 面与文章b面产生非空交集的过程。我们不求文章的a 面与文章b面完全重合,因为那仅是一种特例,甚至在写作时就同时实现了一次阅读的情况下,大部分也是a包含b或者b包含a的状态,我们要么感到语言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么感到语言超出了自身的境界。前者可能安全些,因为语言毕竟隶属于人生,却不是人生隶属于语言。在现象上,人生中有太多的内容还没有能被人用语言关照过,但这是题外话。

  纯粹直观的方法,到此为止。产生非空交集则不仅需要直观,更需要实践。

4.对于实践结果的部分直观
4.1读者具有追溯自身经历的特点;
4.2读者具有利用文章自我解释的特点。
4.3读者具有反对文章直接结论的特点;
4.4读者具有要求进一步说明的特点;
4.5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试图组合逻辑图像的特点;不能自动组合逻辑图像的文章令读者烦躁;能自动组合逻辑图像的文章令读者愉悦。
4.6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适当的形式可以将烦躁与愉悦转化为某一指向的思考动力;
4.7空位是最大的想象空间;

5 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

  将语言作为一个未经阐释的媒体,它承载着这些尚未退化的功能。其中有一种功能就是作者试图通过它来表述某种思想,不仅是甚至根本不表现某种欢快或压抑等情绪(此时情绪可能被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而出现),当这种思想需要被读者理解的时候,虽然它可以表象为任意的形式,但是它必须成为可以被接受的。所以,获悉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就成为了这种功能实现的前提。

  对此可能存在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是基于顺应现有人文环境的态度,在现有的人文环境下,基于这样的原理形成各自的流派。另一种态度是创造某种接受的范围,利用时间通过阐释语言(面向历史或者面向未来)来实现,但是第二种态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在同一篇文章中既表现了思想又阐释了语言,这是语言的发明。漫长的过程最初只能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作为一种新的标准文本或者关于保准本本的规定。

  似乎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回到产生语言之初的那些原则中。发见语言所未曾发见的,创造人类历史所未曾有的。给它们赋予符号。

fenglong88 :

我所说的“知解体用”重在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过程和作文的思路还不能划等号。我对于作文的产生过程有另外一个操作认识,还有一个前期准备,在我的设想里“认识+准备+真相”能形成一个解决作文思路的途径。一会儿,我会把认识和准备给出来的。先说说对兄所提的两点的看法。

关于1,是否要认知诗人的内心世界。我说是,对于读者来说,不论他读什么其实都是“现时”的感受,这种感受有可能是超时代的,也有可能是经验性的,在产生感受之刻起,读者其实已经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了一种认知关系——当然这要以理解作者的角度去出发。而了解生平和背景,一方面固然会有被束缚感,另一方也会更加求得准确的理解。任何的方法其实都具有两面性,这是不能避免的。所以从一般或全面一点的表述来说,生平和背景必不可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具体诗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2,就我现在所理解的诗歌而言,它不是一种我们适应的,以常规语言形式来呈现事物与情感的方式,而是一种“消化状态”下的呈现,就比如食物进入胃里之后,由身体自动吸收所需要的内容,这种状态看似是混沌的,其实既然已经表现为语言和文字,我们就有迹可循,有脉可查。

buildersky :

恩,我再仔细体验。

fenglong88 :

“知、思、悟、行”——我的作文训练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讲过了学生就能够掌握。有的东西甚至讲很多遍后,学生依然一脸茫然。可有的东西,只讲一遍学生马上就会有反映并且牢牢记住。后来经过分析,我发现凡是只讲一遍学生就能掌握的内容往往都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能够在生活有直接或间接感受到的。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任何训练都应该是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也只有符合认知过程的训练最终才可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作文教学本来也应该如此,但以往的写作目标也好,写作标准也好,均没有体现出这一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谈一点个人的设想,供大家参考并欢迎讨论。

  对低年级的学生不妨先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强化修辞。先练说,后练读,可以让学生读经典,但不可过早地让学生动笔写,等到词汇、语感、修辞达到一定水平时,再以阶梯式的训练目标加以引导。(因笔者不在小学从事教育,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臆想成分,请大家见谅。)

  对较高年级的学生,我认为可以加强学生对认知过程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往的训练所强调的过程只有两个“知”与“行”。但用在写作上往往是“知”易“行”难。其实只要我们关注一下人的认知过程就可以解决写作的内容问题。

  那么人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呢?我的理解是:这一过程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即知、思、悟、行。也就是在“知”与“行”之间加入了“思”与“悟”。并且确立了以小作文练思路,以大作文练语言和表达的方案。

  现举例说明一下。

  我在给学生练习小作文时的做法是这样的:
  
  1、给学生一篇短小的文字或寓言故事,看过之后先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阐发什么样的观点和道理。——知

  2、确定自己的观点后,反溯自己这种观点形成的过程。——思

  3、为自己的观点找到现实中相应的论据并进一步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悟

  4、进一步地阐述上面观点的指导意义,总结成篇。——行

  我觉得如果真的贯彻了这四步,那么学生就基本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至于后面文章怎样安排、如何表述就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认识深度、生活经历和表达技巧了,等进入这一阶段后,就是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附:

小作文训练一则:幼儿园的教育

训练材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学生讨论并总结提示:

1、成功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的重要。
2、构成人生的往往是一些基本的要素。
3、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往往因为熟悉而被忽略。

学生习作1

  在人生的经历中,儿时的记忆往往最为深刻,也最能影响一个人以后的发展。

  人们都认为诺贝尔奖是高不可攀的。很多人都觉得在这至高荣誉的光环下,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一个个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但这位学者的回答向我们证明了科学家也是和平常人一样,是凭借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是他成为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世界分享、为人正直、从不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做一切事都遵守其规律与原则、仔细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因而造就了他今天的成绩。

  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所作为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因为他们是助你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任重)

学生习作2

  其实一生中给我们最重要影响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初受教育的地方。当然不一定非得是是幼儿园。宽泛些说就是我们思想处在雏形的启蒙场所。它教会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理。无论将来的我们如何发展,有何建树,但在我们思想真正成熟之前,我们都在用最初的道理摸索着,逐渐积累,再用获得的新道理去摸索新的发展。可以说。我们最初所接受的思想教育是我们思想酝酿成型的基础。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他的重要性,可能在我们自以为已经思想完善的时候,还在犯一些幼儿园时候经常凡的错误。在人生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马莲)

补充说明:上面两篇这是训练学生思路的“毛坯”,具体成文应该进一步完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