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与人员紧缺时如何抉择?

随着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很多行业过去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近几年发展的难处:业绩增长乏力、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人员流失率越来越高(许多过去从来没有人员流失的企业,这两年也出现了人员流失,更“可恨”的是,流失的往往是骨干或优秀员工)……同样的,在企业内部,我们也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近两年工作强度比过去都大,加班也更多了,但是收入并没有应的体现出来,大家普遍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全感,只想躺平!

在此背景下,大多数企业过去相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系越来越没有了生存基础,在蛋糕(薪酬总额)增长乏力的前提下,那些过去在企业里“混日子”仍获得“平均”薪酬的岗位或人显得越来越“扎眼”。若“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持续执行,将对内部相对高绩效人造成两方面影响:选择离开或选择“混日子”,总之是不愿继续“奋斗”。于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优化应运而生,去年国资委发布的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计划里,明确提出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是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项。在我看来,市场化激励机制构建的核心要要体现“对外有竞争力,对内体现公平”的原则和导向,前者是对标市场,后面是内部体现公平,体现公平最主要的抓手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强激励模式,激励绩优者,淘汰绩差者,即通俗意义上的末位淘汰制!

本周二(6月29日),我受邀为某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做市场化激励机制培训,交流沟通期间,有位领导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单位在搞末位淘汰制,但是我现在面临一个问题,考核结果出来后,如果真把末位的人淘汰掉,那么就面临“没人干活”的窘境,所以,我们到底要如何平衡末尾淘汰和人员紧缺的问题?

看得出,提出这个问题的管理者肯定受此困扰很长一段时间了,事实上他现在的做法是选择“忍让”——先不淘汰末位者,让其仍在原来的岗位。毫无疑问,很多管理者都面临过这样的抉择,甚至并不是末位淘汰的情景下,当发现有员工不适合某岗位的工作时,往往也有一种“与其让这样员工离开,不如让他先干着,反正有个人,多少还能干点活”这样的想法。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明确我的观点:坚决按制度淘汰末位的人。有三方面理由:

第一,刚性执行制度,塑造员工敬畏制度的文化

毫无疑问,一套包括“末位淘汰”激励机制的出台非常不容易,需要公司不同层面、不同人员的反复论证,尤其是考核过程中,把“末位人员”筛选出来也要花费公司很多资源和成本,一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拒绝执行最终结果”,尽管可以找到一万个解释的理由,但在大多数员工看来——“末位淘汰”就只是一句口号,根本不会执行,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把制度当回事,甚至当真正要淘汰某位末位者的时候,他会不服气的指出之前的种种“例外”;而且,考核一轮下来,又不淘汰“末位”人员,对那些在考核中处于绩优者的人而言,也是一种伤害和打击。

第二,把位置空出来,才能为更优者提供实质机会

作为管理者,在人员本来就紧缺的当下,抱着“末位淘汰了,谁来干活”、“有人干活总比没人强”这样思维方式再正常不过,而我的观点是,如果考虑近期的“人手不足”且留下“末位员工”,那么,一方面相对更合适的人很可能就进不来(因为没有位置),而且真有合适的人要进来的时候,管理者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去应用“末尾淘汰”考核结果,要求某位在上一考核周期里位于末位的员工离职吧!另一方面,现在位置上如果有“末位淘汰者”,管理者去寻找一位更适合的新人进来的“动力”与“压力”也会小很多,实际上会造成团队人员活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首次考核位于末位的人,后续的考核中,大概率仍会是末位

正所谓“慈不带兵”,面对绩效考核的末位者,大部分管理者都会表现出“心慈手软”的一面,总希望再给他一次机会,并且大多数管理者认为员工绩效考核末位不是不行、不能,更大原因是不够努力,只要再继续努力,业绩就会上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据我的观察和体会,一方面,第一次考核处于末位的人,往往在后续的考核中仍会处于末位,本质上不是员工不够努力,更是员工的兴趣和能力不在这里,我个人有一个体会,我发现和我工作了两到三周的新同事,如果我直观上觉得这个人“不行”,最后这个人大概率就是“不行”而离职;另一方面,对一个在某个岗位并不合适(考核位于末位)的员工,实际上他是比较痛苦的,合格管理者的做法更应该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员工,他并不适合现在的岗位和工作,可以进一步帮助他分析个人的优势,协助其寻找更合适的工作,事实上这样的管理者更受下属尊敬,如果某位员工一直在上级的“鼓励”下从事一项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工作,很长时间以后当他发现的确不能做出任何业绩时,他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作为我的直接上级,你不直接告诉我,还不断'鼓励’我,浪费了我几年的时间,尽管表面上你是为我好,实际上你浪了我的青春”。

(0)

相关推荐

  • 如何做好管理者的培训?

    文/华恒智信分析员 摩托罗拉员工的薪酬福利和晋升都有绩效考核的结果有密切的关联,而绩效评估的质量与管理者的态度和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摩托罗拉非常注重管理者的素质,如果管理者犯了严重的管理过失,违反 ...

  • 廉洁自律承诺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廉洁从业行为,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构建不能腐的体制机制,推进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廉洁自律承诺的责任主体是公司中层管理者和新录入员工以及 ...

  •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公立医院不断进行着改革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公立医院的发展,然而却也使得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模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必须深入研究自身的发展现状,正 ...

  • 该怎么管理懒惰的员工?

    案例 小王最近遇到很多公司都说员工懒散.迟到.早退.在办公室无所事事,看电视听音乐.打游戏.找借口出去办事,一出去就是一天,连电话都不接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用钱奖励,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给点奖励,但现 ...

  • 任正非:华为人员分三类 这一类每年10%强制末位淘汰

    日前,华为心声社区发布任正非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谈话中,任正非称华为人员分为三类,包括干部.专家类员工.职员类员工. 任正非称,只要是行政管理干部,不论主官.主管,每年都要有10%的 ...

  • 末位淘汰实施方案

    伴随市场竞争和行业竞争加剧,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员工不能很好的适应公司文化和胜任岗位要求,建立起高效的机制激发内部员工斗志与活力,及时将不符合公司业绩.文化要求的员工剥离组织,提升员工岗 ...

  • 企业末位淘汰解聘员工被判违法,“末位员工”获赔2.76万元

    长江日报5月18日讯 企业在<员工手册>上规定,实施末位淘汰制.在与末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却被告到法院,因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对方27600元.5月18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梅 ...

  • 任正非曾说:“以前华为末位淘汰的全是员工...

    任正非曾说:"以前华为末位淘汰的全是员工,把员工每个月干掉10%,后来我发现根本没有用,真正要淘汰的是干部,每年干掉10%的干部"华为这么做完之后,整个团队的氛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 “末位淘汰”伪装成县管校聘,再次打破教师职业优势

    教师考编热一直都在持续进行中,很多人选择这份职业是看上稳定,铁饭碗,但近些年提出来的"县管校聘"似乎在悄然改变这一定义,想必大伙对县管校聘应该不陌生了,这几年教育上县管校聘可以说开 ...

  • 遭公司“末位淘汰”解聘,员工获赔2.76万

    企业在<员工手册>上规定,实施末位淘汰制.谁知与末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却被告到法院,因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对方27600元.5月18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梅飚做客"周 ...

  • 东方快评丨不合时宜的“末位淘汰”早该淘汰了

    企业在<员工手册>上规定,实施末位淘汰制.谁知与末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却被告到法院,因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对方27600元.5月18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梅飚做客"周 ...

  • 创业老板必读:如何激励员工,要不要实施末位淘汰?| 富日记

    易方达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基金公司. 优秀人才都争着要去做易方达的中层管理人员. 为什么呢? 据说他们中间层的收入是其他头部基金公司的2到3倍. 有人易方达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在分配机制上. 这个分配机制就是 ...

  • 哪有什么“永远”?京东“末位淘汰”落地,2019难断祸福

    导 读 2019开年,京东改革之剑劈向一百位高管,美其名曰,"小集团,大业务",转型决心尽显.但"零售.物流.数字科技"新三驾马车能否驱动京东否极泰来,各方都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