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水无波则平,心无念则清

(0)

相关推荐

  • 庄子:为何人类总是唯我独尊?因为我们在错误地观察世界

    庄子喜欢讲寓言故事,喜欢藏在故事的背后,不动声色地讲哲学.这一回大概是庄子觉得,齐物论的内容太重要了,干脆就自己直接披挂上阵,也不再躲躲藏藏讲什么寓言了,上来就是直接论证,因此这一段难度很大,读来会让 ...

  • 无极与混沌

    <庄子·应帝王>曰: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qu ...

  • 白话庄子杂篇:寓言1、无心之言,合于分际;6、罔两问景,无待

    由七章文字构成,寓言是寄托寓意的言论,本篇第一章说明本书所使用的文体,进而说明为什么要使用寓言重言,接着说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无心之言,合于自然分际,有些学者认为本节是庄书的凡例.第二章庄子与惠子对话,借 ...

  • 《道德经》:保留对于事物的感知,收敛人生多余的情绪

    一. 人可以有情感觉知,但不应该有"情绪".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性,但是在生活中,人通常因为情感延伸而生出多余的情绪,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状态,因为当一个人被情绪蛊 ...

  • 《庄子》:一个人的主观偏见,是遮住自己看清真相的阻碍

    一. 在多数情况下,人并没有自我识见的能力.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是很难看到事物的客观实质,这和一个人是否聪明无关. 正所谓"有所 ...

  • 《道德经》:放下主观偏见,以“道心”领悟事理

    人生最大的错误并不在于事件表象的是非对错,而是在根源上缺乏正确衡量事物的标准以及清醒审视世界的内心.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 ...

  • 《散原精舍诗编年笺注稿》:0936

    0936-1 酬别金韬甫处士还瑞安,金通哲理, 示以所著言宗教.言魂魄二篇 鸿蒙道论几萌芽,海角儒生扫衆哗(1).物象直探无始义,阴阳应许别爲家(2).绵绵运会移先觉,了了痴顽逐有涯(3).我欲断除前 ...

  • 人性的主观认知,多数都是不太靠谱的人生偏见

    一. 人性的主观认知,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太靠谱的人生偏见. 人总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事物的是非好坏,并且在趋利避害的意识驱使下,总是偏向那些美好的声音以及温和舒适的环境,这是人之本性. 但是任何事物 ...

  • 庄子:“不知之知”,才是真正高深的智慧

    对于一般人来说,知道得越多,越是聪明.因此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贫富,而在于认知层次的不同.在这个时代里面,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也是认知层次的竞争. 的确如此,懂得知识和文化越多的人,视野越 ...

  • 《庄子》:世间有智慧的人不多,但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一. 这个世上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但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主观愚昧的意识之中,以错误的结论定论世俗,再以愚昧的心思自以为是,最后导致自己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得失标准之中,计较着不该计较 ...

  • 【学点哲学】《道德经》:有为或能得利,无为才能生福

    [学点哲学] <道德经>:有为或能得利,无为才能生福     1.有为或能得利,无为才能生福.     世间之人都是让自己处在有为争取的位置之中,以有为获取利益得失,但是真正能够生成福分的 ...

  • 《庄子·在宥》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 "在宥"为名,所取虽是篇首的第二三字,亦当看作是篇首的两字.这个篇名是与篇旨相符的,它就在讲 "在宥天下". 主旨如其所自解,"在之也 ...

  • 破解神秘主义:用"道"去看待万物,天地万物都一样

    庄子认为是非完全是由主观的立场造成的,所以要消灭是非,也要消灭主观的立场. <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