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 - 同伴关系

  • 依恋

  • 社会性认知发展

  • 同伴关系与友谊

  • 道德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 自我的发展

  • 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

  • ……

依恋篇

儿童社会性发展 - 依恋(恋不恋人,迷不迷物)》(点击查看)——新生儿、婴儿即个体发育早期的依恋,核心还是对父母(其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即是对成人的依恋。

下文要说的说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

说在前面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作为一种群居的社会型群体,个体与个体交往、个体与社会团体交往的行为繁复、多变,几个观点、几句话远远不能够说清楚。

真正发生的情况,一定比下述描述要复杂。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生存环境的影响。所以,下述描述,仅供参考。

壹、同伴关系

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特点

阶段不可逾越,阶段可有重叠

个体有差异,差异还很巨大

01

1岁以前

  • 2个月左右的宝宝能够注视同伴;

  • 3至6个月的宝宝能相互触摸和观望(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他们仅仅是把同伴当作物体或活的玩具,如抓对方的头发、鼻子等,此时行为往往是单向的。);

  • 6个月以后,宝宝看见旁边的婴儿时,能发出微笑以及“咿呀”的声音(接触是短暂而单向的,从发展的过程看,这种互动已经开始具有社会意义,是向同伴交往迈出的第一步。)

01

1-2岁:

从第二年起,儿童同伴间的互动变得更为频繁、更为复杂。(《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二版,俞国良、辛自强著)。

1岁-1岁半:

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

孩子之间简单交往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应答性的社交行为,即一个孩子发出的微笑、语言或非语言的声音、抚摸、轻拍或递给玩具的动作,能引起对方的反应。

本年龄段的同伴交往,有下面的特征:

1)、能主动招呼他人,会和同伴友好地玩,对亲人有十分明显的依恋行为;

2)、交往受情绪控制:高兴时乐于与人交往,生气时则拒绝游戏;

3)、交往时出现利他行为,会向他人表示关心,会同情和主动安慰小伙伴;

4)、孩子仍需借助玩具或其他媒介发起交往活动;

5)、喜欢与同伴接近,孩子之间容易互相吸引,常常由于探索而引起摩擦。例如看到同伴的玩具很有趣,也会伸手去摸摸,拿来玩玩。若同伴不肯,就用推、打、咬等方法去夺得,因而常引起摩擦、冲突。

1岁半-2岁:

1岁半以后,孩子之间越来越多地出现模仿性或互补性交往行为。

同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扰,各玩各的,熟悉以后,会相互观察,互相模仿。

追追跑跑是这个年龄段宝宝最喜欢的活动。

这个阶段,同伴交往持续的时间逐步延长。

01

2-3岁:

2~3岁的儿童与他们认识的同伴在一起,似乎更感到安全,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依靠的对象。儿童更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性同伴发生联系,互相间面对面的接触增加,这种偏好在此后的幼儿期达到顶峰(《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二版,俞国良、辛自强著)。

2岁以后,儿童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伴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

1)、同伴在一起的活动,主要是各自对物体的摆弄和操作。

他们是对玩具或其他物体感兴趣,而不是对同伴感兴趣。他们活动的对象,是各种可以接触到的物体,如玩具、各种用品、材料和小工具等。

几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活动,是因为他们对共同活动的对象——某个玩具或活动材料感兴趣。

此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人际交往。这是以物体为中介的同伴交往关系。

2)、此时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

最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3)、十分乐意与父母交往,开始采用各种行动、语言等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4)、在跟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道德判断。

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学龄前期(幼儿期 )

在幼儿期,儿童同伴关系变得比以前密切、频繁、持久和有效(交往机会增多、言语水平发展),表现出更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行为,能够更有效地协调他们的活动,常常成功地合作解决问题。(《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二版,俞国良、辛自强著)。

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1)、小班

  • 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

  • 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

  • 一旦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马上采取与别人终止游戏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

  • 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

  • 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冲突原因比较简单。冲突持续时间也比较短暂。

  • 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

  • 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显著增长,单独游戏减少,群体游戏增加。(《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二版,俞国良、辛自强著)。

(2)中班

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

  • 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明显的喜恶。

  • 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不同幼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

  • 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

  • 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

    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

    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

(3)大班

  •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道德品质,他们已经可以分辨出很多事情是对还是错。

  • 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幼儿。

  •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交往经验的逐渐积累,儿童的合作逐渐发展,表现为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合作行为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在合作认知方面,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

    5—6岁是幼儿合作本质认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总体而言儿童的合作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但它并不是以一种均匀的速度向前发展的。

总结

在整个儿童期,同伴之间相互交往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的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帕顿的游戏分类

依据:游戏的社会化程度

童年期

同伴交往中存在着性别疏离(sex segregation)现象——倾向于偏爱同性别同伴,并和同性别同伴玩耍,而避开异性同伴  。

男孩和女孩在各自同伴群体内可能形成不同的交往方式,而这些不同的交往方式又为他们提供不同的社会经验,包括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互动类型。

日本广田君美(潘玉进、曹立人,2009):

小学生团体形成的五个时期说明小学生同伴关系的演变:

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的同伴接纳与童年期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倾诉对象的变化。

(2)同伴交往时间增多。

(3)交往范围缩小和交往自主性增加。

(4)异性间交往增多。

关于青少年的友谊发展与同伴关系,情参考:

P278~284

贰、友谊关系

友谊关系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

Selman:儿童友谊发展五阶段

阶段

年龄

特征

零阶段

3-7 岁

短暂的物质玩耍阶段, 不涉及个人感情

一阶段

4-9岁

单向帮助阶段

二阶段

6-12 岁

顺境合作阶段,双向的、功利性阶段。

三阶段

9-15 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

四阶段

12 岁开始

自主的、相互依赖的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