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度训解第一
相关推荐
-
明代告示传播机制与舆论功能
摘 要:明代官方告示的生成过程.传播路径和制度规定已趋完善.一方面,明代告示经由皇帝.中央部院.地方政府以至乡村.城镇.边关的相互传递,实现了传达政令.宣扬规范.示警戒谕.纯化风气之目的,一定程度上强 ...
-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六)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六)
-
圣人救世的法则
天地有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救世,育少教众.始教其首,后育其众.蒙昧者是为愚,以知教之:顽固者是为敌,以力治之:邪恶者是为魔,以法灭之. 注释:天地间自有大道(天道法则),人效法地 ...
-
语音版《孝经》赏析(13)广要道章第十二
<孝经>赏析(13)广要道章第十二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孝经>第12章:广要道.这里的"广"字,是进一步讲清楚的意思.本章所要进一步讲清楚的,是第一章中 ...
-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四)
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四)
-
一代名相管仲的治国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是"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和各学说主张,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管子>便是其中之一. <管子>是春秋 ...
-
【《逸周书》释意】……常训解第三(下)
◎常训解第三/何谓常(下) (续前) [原文]哀乐不淫,民知其至,而至于子孙,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顺民,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终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政维今,法维古.顽贪以疑,疑 ...
-
论语:道之以政(2—3)
孔子反复强调政德,认为政令.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高明,既能使人守规矩,又能令人知羞耻.孔子列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
-
逸周书命训解第二
命训解第二 [题解] 命训,关于天命的训教,民之大命乃天所生成,明王当顺天命以牧万民.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扶.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夫司 ...
-
【《逸周书》释意】……度训解第一
[<逸周书>释意]--度训解第一/因何首要建章立制 [原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 ...
-
《逸周书·卷七·官人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七·官人解 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征,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曰:"亦有六征.呜呼,乃齐以揆之.一曰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贱者观其 ...
-
《逸周书·卷五·大戒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五·大戒解 维正月,既生魄,王访于周公曰:"呜呼,朕闻维时兆厥工,非不显,朕实不明.维士非不务,而不得助,大则骄,小则慑,慑谋不极.予重位与轻服.非其得福厚用遗.庸止生隙,庸行信贰,众辑群 ...
-
《逸周书·卷三·宝典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三·宝典解 维王三祀二月丙辰朔,王在鄗,召周公旦曰:"呜呼,敬哉!朕闻曰:何修非躬,躬有四位.九德.何择非人,人有十奸.何一本谋,谋有十散,不圉我哉.何慎非言,言有三信,信以生宝,宝以贵物 ...
-
《逸周书·卷三·文传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三·文传解 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在鄗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忠信而志爱,人君之行.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括柱茅茨,为民爱 ...
-
《逸周书·卷二·允文解》原文阅读及翻译
卷二·允文解 思静振胜,允文维记.昭告周行,维旌所在.收武释贿,无迁厥里,官校属职,因其百吏.公货少多,振赐穷士,救瘠补病,赋均田布.命夫复服,用损忧耻,孤寡无告,获厚咸喜.咸问外戚,书其所在,迁同氏 ...
-
《逸周书·太子晋解》篇性质探讨
<逸周书·太子晋解>篇性质探讨 [摘要]<太子晋解>作为<逸周书>中特殊的一篇,受到学界普遍关注,但其性质值得探讨.首先,<太子晋解>虽然存在与赋体相类 ...
-
《逸周书·谥法解》
Moon.Hoo 2014-03-16 14:40:10 <逸周书·谥法解> 转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E8%B0%A5%E5%8F%B7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