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放下主观区别,方能摆脱世俗痛苦

(0)

相关推荐

  • 如何从已知中找到未知?(瑜伽哲学)

    REC 知识可以通过觉知,发现或学习的过程获得 知识是指对某个主题的理论或实践的认识.它可以是抽象的(如实践技能或专长),也可以是具体的(如对某个主题的理论理解);它可以是非正式的,也可以是系统的.知 ...

  • 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并非逃避,恰恰是尊重现实的表现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多来访者会问我说:'老师,如果让我不为未来筹划谋略,不对过去反省深思,我会觉得这是逃避.难道我们不应该去正视.解决问题吗?' 面对这个问题,我总会回答说:'你所谓的筹划谋略,无非 ...

  • 破解神秘主义:用"道"去看待万物,天地万物都一样

    庄子认为是非完全是由主观的立场造成的,所以要消灭是非,也要消灭主观的立场. <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 ...

  • 道家庄子的“以理化情”,正是我们的生活所需

    道家继承发扬了我国道学,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影响深远,西方有圣经,东方有道德经,而道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杨朱的第一阶段,老子的第二阶段,庄子的第三阶段,本文来说庄子,说庄子的&quo ...

  • 《庄子》:世间有智慧的人不多,但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一. 这个世上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但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主观愚昧的意识之中,以错误的结论定论世俗,再以愚昧的心思自以为是,最后导致自己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得失标准之中,计较着不该计较 ...

  • 《道德经》:放下主观偏见,以“道心”领悟事理

    人生最大的错误并不在于事件表象的是非对错,而是在根源上缺乏正确衡量事物的标准以及清醒审视世界的内心.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 ...

  • 《道德经》:保留对于事物的感知,收敛人生多余的情绪

    一. 人可以有情感觉知,但不应该有"情绪".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性,但是在生活中,人通常因为情感延伸而生出多余的情绪,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状态,因为当一个人被情绪蛊 ...

  • 《中国哲学简史》(7)庄子:“幸福”的两个境界

    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蒙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道家在经历第一阶段杨朱.第二阶段老子之后,庄子是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 ...

  • 《庄子》真人论:顺天命而行,不因俗心所累

    一. 用世俗的角度去看,个体的死亡代表着永远的消逝,但是从道的角度去看,个体的消逝也是另一种状态的新生.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翩翩起舞的时候,觉得特别畅快盎然,正在享受飞舞的快乐时,突然 ...

  • 《小窗幽记》:以慧眼观尘世,跳出世俗局限

    一. 世人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我"字,人皆以"我"为中心,所以在"我"身上产生的事情便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我们经常习惯性地说"我的 ...

  • 《庄子》:放下自己的偏执,才不会成为思想的囚徒

    一. 庄子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支离叔和滑介叔两个人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虚无之所里游乐观赏,那里曾经是黄帝休息的地方. 不一会,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惊恐,并且厌恶这个东西. 支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