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再品“开元遗春”
泡茶艺术
泡茶
品茶
味觉的审美
首倡 · 叶羽晴川

文:一石头
题记
“开元遗春”,一款生普茶。它是叶羽晴川老师的第一款拼配茶,也是叶老师至今为止的唯一一款拼配茶;惊艳了如茶工作室4年的时光,是诸位茶友念念不忘的念想之茶。(注:至于为什么叫“开元遗春”,以及这饼茶的包装纸图案的讲究,此处略表。)
三年前我有幸得到了一饼,作为前一年来写了十几万字的茶会回顾的奖励。当时在场的茶友们都投来了艳羡的目光,我自己倒是除了意料之外的惊喜外,对它是不是“开元遗春”倒也并不是的十分的在意。什么第一、唯一的,也就是一饼不错的生普罢了。

又过了两年,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饼茶的意义完全不在于它是一饼什么茶,而是叶老师把他认为特别珍贵的、价值远超于价格的“开元遗春”送给了我,以此感谢我在如茶工作室第一年稚嫩期的艰难所做的支持和信赖,当时夜深,我却心潮澎湃。
所以,请原谅我之前的粗糙,因为我已经在变得更加柔软和精致的路上了。
所以,我的这饼“开元遗春”估计收藏的意义大于喝的意义了。至今尚未开饼。^_^
四年来我也陆续在工作室喝过几次,却完全没有喝到其他一些茶让时让我来得惊艳和心动。似乎我的耳朵已经隔绝了其他茶友对这款茶的赞美,我的嘴和舌头却还没有喝出它的好的能力。四年以来我与此茶不很相应,我一直觉得“开元遗春”于我,是一款“说的”比“喝的”好的茶~~今天,趁着叶老师高兴、英子老师有空,请出一泡再品!

正文
工作室最近连办了两场 “拼配茶的技术和艺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都未能参加,很是遗憾。趁着热度还在,我把它纳入了日常习茶的内容之一,一到工作室就直奔主题、找叶老师补上了最关键的一些内容。
“拼配不等于拼凑,拼配的目的是那些大的茶厂为了保证每年巨大产量的茶叶、其品质的稳定性而实行的技术手段。因为茶叶说到底是农作物,一旦天灾人祸的,茶叶的产量、(局地)茶叶的品质肯定会受到影响。这时要保证最终出厂的茶叶成品的品质最大程度的保持以往的口感,那么'多方合作’就是它强大的后盾。”
“拼配的成分尽可能多,各自在总量的占比上不多,这样缺失一、二成分,并不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其次,不同原料各尽其职,色、香、味等的各自出力,更好的融合,最大化地呈现各自最好的特质, 才是真正成功的拼配。”
“拼配,就是指通过对不同原料的调配,让你杯中的茶汤呈现出更好的风味,最终达到色、香、味、韵具足的终极目的。拼配,是超越自然的口感交响。是让优秀更加优秀,让平庸散发光彩的艺术。”
这是道理,真正还是得喝,叶老师这里刚好有一款优质的拼配茶——“开元遗春”,知根知底,叶老师有这个底气!

壶泡生普
因为只有两三个人在喝,取6g茶,200ml的晴川镜瓦壶。
泡茶者:英子老师。
我们一泡一泡地喝,认真地喝,细细地品。
第一泡,刚润好的茶,还没有完全舒展开来,但已经显现出一、二分的清灵。入口非常的柔和,完全没有一般生普特有的那种青涩感。但是这一泡最让我震惊的是,我清晰的喝出了传说中的“梅子味儿”(这让超哥赞不绝口的“梅子味儿”,曾经的我喝的时候怎么咂摸嘴也是喝不出来的,如今的我居然茶一到嘴里,自然就浮现出来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茶还是那个茶,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了,变得比自己以为的还要再优秀一点点~~~),这大大的提升了我喝好这泡茶的自信心。
第二泡到第四、五泡的样子吧,香气盈人。英子说特别的香,我只是觉得我们在交流滋味的时候,香气充盈着整个口腔,但是我可能更在意的是茶汤的那种通透和水的细柔。茶汤熨帖着我的舌,经过喉咙,直接顺滑进我的胃。然后香气缓缓弥漫开来,并不是特别有个性的香气,香气的层次也合并在一起了;只是那样悠悠地荡漾着,清晰着。水里的“梅子味”越发的清晰、可口。

第五泡到第九泡,风格开始变了。以前听到这种描述,我真的特别的“懵”。风格?啥风格?“风格”这种词还能用来形容茶汤?!在英子一边泡、一边喝、一边讲解中,我突然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其实“茶汤的风格”,就是一款有底蕴的茶,它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来的不同(主要)特质。
茶汤的风格从这时开始发生了比较明显、但并不突兀的变化——“润”的感觉开始抚过嘴里的每一个角落,最后沉淀在喉部,那一丝丝散发出来的水气,温润着你的喉部,让那里觉得舒服极了。香气变得淡了一些,这时你的注意力可能更多地放在茶汤带给你的水润顺滑的感觉里。这时口舌生津的感觉,如同潮水般霎时涨起,而不是有很多的小喷嘴细细地嗞出来的。而此时“梅子味儿”,就如同一个水印一般,是透明的,不起眼的,但是你只要一去瞧,它就在那里好好地待着呢。这几泡中有一、二泡,在后期还会有清凉感轻抚你的上鄂,这好像是很多优秀的茶都共有的特性。
十泡以后,我们继续喝。回甘和甜开始变得明显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茶汤里这些滋味一直会有,但是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此强彼弱,不同的特点会依次凸显一些,你的关注点就会落在那里。哈哈,“梅子味儿”虽然已经很淡,但如影随形。最后几泡的时候,茶叶原本的植物芬芳和清香也出来了,仿佛那一年云南游学时口中咀嚼的现采的鲜叶的滋味。

总体而言,“开元遗春”这款生普,放到今天这个时间段喝,相比于之前的更加实体化的好——如层次丰富、口感细腻、香气袭人等的形容;如今的它,更加富有韵味,更飘逸一些。它非常的柔和,不管是香气、滋味、汤感,都融合的很好,不是张扬的跳脱,而是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腻, 所有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发生了,很长的一段的时间内,你看不出这变化,然后当你蓦然回首,这变化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清晰。这是写茶,也是写人。不管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变化真的一直在发生着。
以前我看见那些收藏家对着一个坛子、罐子的,要拿着放大镜兴致勃勃地研究半天,我觉得莫名其妙;可能今天有人看见我和英子在这里喝茶,一泡茶喝了四十多分钟,大概也会觉得我们很莫名其妙吧~~真的,其妙-莫名,但就是很妙……

写在后面的话
关于“开元遗春”的滋味描述,我已经尽力了,可能因为记忆的原因有些偏差。然而茶的滋味,虽然是嘴喝到的,但是如果感受力不够的话,也真的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好。如果现在还不能,看看叶老师的这段小文,也是极好的,我特别喜欢,就把它也放在文中一并珍藏了。
“茶叶外形和碧螺春或者都匀毛尖相似。冲泡过程,看着这茶色一点一点地把春天还原到杯中,最终绿意盎然地呈现在盖碗里,眼也醉了,心也醉了。
摇香,揭开盖子,我就喜欢。喜欢的信阳毛尖、桐城小花、栀子系香如兰而幽,有一种流云散淡的感觉,然而,却又有力,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气神,眉眼一开:喜欢。
——叶羽晴川”



茶友正在阅读
《诗茶篇》
《如茶学员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