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 如何进行重心移动转换
凡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可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裆走下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裆的核心穴位叫会阴。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向上,会阴穴经尾闾通达脊柱,是人身督脉的起点;经丹田通达命门,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作用;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以提顶吊裆的形式贯通上下,维持立身中正。裆走下弧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
裆走下弧线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此点之先裆所走的是下坡路,称之为先半弧;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称之为后半弧。裆走不同弧段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
裆走先半弧时,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但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裆一段。裆走后半弧时,腰裆之气沿另一侧胯、腿沉到新的实脚之下地中。腿脚是人体与大地交换能量的通道,通过气升气降变换腿脚的虚实,是有意识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并推动行拳的基本方法。
裆走先半弧时以向下松沉为主,肩似挂在颈椎上,臂似挂在肩上,肩臂随同两肋皮肉向下松垂,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裆走后半弧时,两肩松沉虚腋撑开,顺肩送臂,伸臂送手,节节伸开。
裆走先半弧时,会阴穴向下放松平展,一能带动上体向下放松;二能迎接脚下升来之气进入丹田;三能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上腾之意,以助地气上升。裆走后半弧时,会阴穴向上收缩,一是送别向下的两腿意气;二是推动裆劲上升,经体内直通头顶,与向上伸脊一起,推动向上伸腰、拔背、伸臂、竖颈、顶头;三是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是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以助腰以下气向下行。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会阴升降,与脊柱的意气走向是一致的,与胯、腿、脚的意气走向是相反的。会阴穴的调整,具有辅助丹田运气和腰脊伸缩的内涵深意。
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等一长条,是人体的大梁和中枢。裆走先半弧时,脊柱要整体放松,大椎以下一节一节地向下松垂,松到尾骨,通到会阴,与会阴向下放松相一致。脊柱松垂得好时,像是大椎穴提着的一串珠链下端断线,粒粒珍珠鱼贯而落。裆走后半弧时,随着会阴向上收缩,脊柱从尾骨开始,一节顶一节地向上撑顶,顶到腰时伸腰,顶到背时拔背、顺肩,顶到颈时竖颈、顶头。椎骨的下一节顶了上一节之后,立即复归下沉。特别是尾骨与骶骨,更要如此,稍向腰顶,应立即回复下沉状态,以其向下沉坠的反作用力,支持腰以上各节继续节节向上伸延,使整条脊柱上下对拔拉长。脊骨节节上顶的感觉,像毛毛虫向上爬,像管中水向上涌,如伴有转身动作时,还像蛇上树,或像向上拧螺丝。
以命门穴为代表的腰与称为丹田的整个小腹是阴阳对应关系,是围绕之间的一个“中”反向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裆走先半弧时,命门后撑下坐,尾骨随敛臀前收,小腹似被向上松松托起。裆走后半弧时,命门穴向上撑顶,小腹向下松沉。

就是要舍去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要自作主张;舍去自己的肌体力量,全面彻底地放松身心。从地,就是要有意识地感受地力,顺从地力。行拳时常念“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用地力不用体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意气不用力气。凡欲沉时,顺着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凡欲起时,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轻量)向上起。不要与地力闹别扭。如果移重心时裆走上弧线,就如人交手时犯了丢扁顶抗的错误;如果移重心时裆走平直路线,也是忽视地力存在的表现,这两种动法之所以错误,都是与地力闹了别扭。只有用裆走下弧的方式移动重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达到舍己从地,与地沾连粘随的融合程度。舍己是为了从地,从地是为了借力。舍己、从地、借力,就是与天相合,与地一体,融于自然。因与天地和谐相处而体内和谐旺盛,因体外体内和谐共荣而百益自生。舍己、从地、借力,就是必须放松。只有放松,才能灵敏知觉,准确感受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存在;只有放松,才能灵活肢体,顺畅如水地跟着地力走。
一要有序,二要有效。有序,就是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走,节节贯串地逐渐放松。点,就是放松的起点。正确的放松起点像电器开关,像水流闸门。起点一松,相关部位就会随之动起来。线,就是起点的松意向什么方向走,通过怎样的一条路线。松意从一点开始,顺线、经面、到体,布满全身。有效,就是要松出虚实分明来,松出内意外形的流动感来。在太极拳中,虚实的基本特征就是轻和沉,分虚实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边或一处向下放松,即“偏沉”。要沉出重量感来。这边偏沉,与之对应的另一边必然是偏轻。偏沉偏轻,就是虚实分明。偏沉(偏轻)处在体内不停移动,就产生流动感。
裆走下弧移重心时的各处流动感,包括裆沿下弧线的流动,意气在两腿之间、腰脊之间、手臂之间的流动,以及由此而带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有序、有效放松而松出来的;人人都有,随时可取,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强大的行拳动力,若视而不见,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太极拳重心转换要点
重心转换在太极拳运行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拳论》曰:“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就是这个道理。身体怎样“立”才如秤准,怎样“活”才如车轮,这里面就有着相当大的技巧问题。本人习练24式太极拳多年,对于重心转换略有些许心得。今抛砖引玉,以期得到方家指正。
“松沉”,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没有松沉就没有太极拳。没有松沉,动作就不自然流畅。拳诀曰:“松者自逸,紧者自滞”就是这个道理。松与沉是相辅相成的,有松就有沉,有沉就有松,它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有松无沉尤觉懈,有沉无松尤觉硬”,这是打好太极拳的道理。

所以,打好倒卷肱这个动作,也必须从松沉开始。松沉要求两跨放松,裆劲撑圆,因为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跨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腰也就很难起到车轴的作用。只有跨放松了,裆撑圆了,腰的转动也就轻灵圆活了,腰转动顺畅了,身体的各个部位自然就会运用自如。无论手臂在倒卷肱中怎样来回推拉,腿脚怎样前后挪动,身体重心的转换都会顺利地得以完成。
2、重心转换要做到屈膝有度,支撑协调
重心开始转换后,双腿应做好两点,一是屈膝有度,就是两条腿应保持一定的弯曲角度,这是体现在太极拳步法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双腿应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既不能立腿过高,也不能弯曲过大。鼓过高了失去了太极的韵味,弯曲过大了影响重心的转移。
二是支撑腿有力,是说支撑腿在重心转移时要做到支撑有力,用劲力去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并驱使上体转动自如。但支撑腿绝不是百分之百的承受重力,而应该做到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协调运行,并保持虚领顶劲态势,以保证两条腿协调地去完成倒卷肱中的前进和后退动作。
这是在重心转换过程中两条腿的支撑状态。而两腿在前进后退时,则又保持另一种状态,那就是在松腰、松胯、下沉、支撑的基础上,做好腿部前后移动的动作。这就要求双腿除了交替做好支撑之外,也要按“三节律”规律去完成重心转换中腿部运作过程。“三节律”,即跨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梢节推动中节,中节推动根节;根节引领中节,中节引领梢节。

也就是说,运作时要以膝盖为轴,提脚时,用胯推动膝盖,再用膝盖推动脚;用脚引领膝盖,再用膝盖引领胯,这样节节贯穿,完成一整套的腿部运作过程。绝不可身体随着腿部的前移后退而左右摇晃或后仰前倾,以确保身体的稳定和中正。
人体有两只脚,舞蹈者的两只脚分别叫做主力脚和动作脚,太极界叫支撑脚和辅助脚。因支撑脚在重心转换过程中看起来好像是没太大的动作,其实却潜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转换。
比如,上步时身体的重心逐步移至脚,后脚由脚跟至脚尖抬离地面收回,经支撑脚内侧再向前稍向外落地上步。退步时,前脚离地收回,同样经支撑脚内侧向后稍向外落地退步。要先脚尖后脚跟落地,这一上一退,劲力便随着右手的前推移到了支撑脚上,支撑脚的前脚掌开始五趾抓地,随着身体的重心转移,整个脚掌开始由脚后跟逐渐向前脚掌“碾动”的过程,这个潜在力量的“碾动”,就决定了支撑脚的稳固。
支撑脚力量“碾动”合理,支撑腿就能稳固吃力,腰也就能带动身体的协调旋转。这一系列的动作,也就全部完成了“以腰带脚”、“以脚带腰”的动作过程,保证了身体重心的准确转换。所以说,习练者不要忽视“脚”的运用。否则,实脚不活,身体就会僵硬,身体的重心转移就不好。

《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其意不言而喻,腰是太极拳节节贯穿的枢纽,也是中转站,是人类身体中最大的关节部位。在名人大家中也有很多关于腰的论述,什么“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等,都是在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并且起着承上启下、储存内劲、转动灵活、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
倒卷肱太极拳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动作,“撤手转腰翻掌、屈臂转肱提脚退步、坐腿虚步推掌”等一系列动作,都是由腰发出劲力而驱动的。习练者在用腰时,一定要将其放松,放空。只有松腰,两足才有力;只有松腰,下盘才稳固。也只有腰的拉转,虚实变化才准确,才分明。
太极八法中有一个口诀,说:“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其中的“按在腰攻”就是指太极拳的劲力要按在腰攻上。所以,重心转换必须主宰于腰,正确地用好腰是做好倒卷肱重心转换的根本。
在左右倒卷肱的运行过程中,手型也极为重要,手的运行不正确,会直接影响身体的重心转换。比如右倒卷肱的第一个动作“撤手”,当右手撤到自己的右肩前,你的左手就要开在自己的左大腿外侧,前脚尖着地。

当右手完成一个划弧,开始在耳旁向前方推出,这时的手形很重要,有的人手的方位过偏,过于外摆,使重心开始向外偏移,在下一步的推手退步的过程中,身体就会摇晃。
向前推右手时,手掌的角度应该在50度和60度之间,角度过小,身体容易前倾,重心会前移;角度过大,身体容易后仰,重心会后移;手掌过于偏左或偏右,身体的重心都会左右偏移。
所以,无论是撤手,还是推手,都应适当找好角度,避免重心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