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护士打麻将”“办公室喝牛奶”引发了争议
这两天,“护士下班打麻将被罚”和“办公室喝牛奶被问责”在互联网上持续引发争议,澎湃、凤凰、搜狐等媒体相继转载报道,网上讨论量与事件关注度不断上升。观察发现,随着相关话题趋热,质疑纪检部门、涉事单位“乱作为”、“瞎搞”的声音呈上升趋势,网上舆情也不同程度出现争论、质疑、对立等负面趋势,可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月10日,澎湃新闻报道称,贵阳市第一医院护士马某下班后在餐饮店内打麻将被省纪委检查组发现,马某及其所在科室被通报批评,其本人被扣罚3个月绩效奖金。

2月8日,一份由湖南郴州某园区纪工委发出的交办意见单显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喝牛奶,被该园区纪工委暗访时查到,要求对该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处理。被网友拍照上网后,引发关注。
我认为,纪检部门“整风肃纪”本是受舆论赞许与认可的好事,有着很强的舆论共识。
分析认为,这种共识在这两起事件中引发了一些质疑与争议,里面是有些原因的,我们的有关部门除需要了解和知晓外,还建议纳为己用,不断警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置。
一是处理对象及理由并不具备“被惩罚”的普遍性认知。从负面角度讲,打麻将是赌博的一种方式,确实有很多人沉溺其中,输得家破人忙;而从正面角度说,打麻将也是坊间娱乐最常见的方式,被许多人奉为“国粹”,备受百姓喜爱;如果仅以“打麻将”就断定该护士要“被惩罚”,显然不够说服力,何况还加上了“下班后”、“护士”等并不具有明显被“规则”限定的情节与身份;办公室喝牛奶也是如此,喝牛奶在舆论中的认知与“嗑瓜子”这样的“吃零食”不同,同样不具有被舆论一致谴责或批评的共性特征。从这方面看,这两起事件本身就存在许多引发争议和网上讨论的话题点。
二是界定违反规则的佐证性信息在网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不对称或缺失。如果要证明该护士“下班打麻将”确实违反了工作纪律,涉事省纪委检查组发现只是一个催化剂的话,起码需要以下前提条件中的一个:一是该医院有明确全院职工下班后不能打麻将之类的工作纪律规定,且惩罚条款中明文扣发三月绩效奖金之类的条目;二是该“护士”身份为党员,而当地之前又有过能明确将党员护士纳入监管对象的规范性文件。从网上总体情况看,两者在网上的相关信息非常少,这也间接导致了质疑纪委声音随着热度提升而大量出现。办公室喝牛奶事件也是如此,如果涉事园区在表述工作人员违纪时,能准确加上在什么情况下喝的牛奶,可能会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平民标签下的情感认同。护士、工作人员在舆论中有较强的平民认识与自我认同,能不断促使网民在情感中站到“被惩罚人”的一边,进而在舆论中形成独立于事件评论的优势性同情。如果“护士”变为“院长”,“工作人员”变为“局长”,那么同样的情节就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情绪反馈,我认为这也是导致该舆情后续质疑不断放大的一个原因。
基于上述判断和分析,我们的一些部门可能需要对一些惩罚类信息的公开通报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多舆情尽在@墩墩舆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