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绝观论•云何安心分第三》探玄

【原典】

缘门忽起、问入理先生曰:“ 云何名心、云何安心?” 答曰:“汝不须立心,亦不须强安,可谓安矣。”

【探玄】

一、缘门忽起、问入理先生

大中华禅文化核心密码编程,就是圣贤文化,文明孕育,精神修养,智慧崇拜,真理追求,文教宣导,心智修炼等等。

圣人一般不会起心动念,所以要由缘门来提问题。向入理先生请教禅宗顿教法门之心法妙义,及其禅道幽微玄旨。

学问学问,欲学先问。不耻下问,才有学问。

好学精神,就是炎黄子孙圣贤道种的优良品质。以天地为师,人民为师,兼容并蓄,存养厚德,是龙的传人之优良传统。

起问之因,及其利益所在,说起来好多,基本内涵大概如下:

1、学人善根慧根之成长需要,故要问。

2、哄师长高兴,表达自己好学精进之精神,故要问。

3、发菩提心上求佛道,追求真理,故要问。

4、请大善知识指点迷津,开启觉性智慧,故要问。

5、为了延续文明火种,传承圣贤智慧,承担佛祖心印衣钵,故要问。

6、为了后来禅行者和修道人有个现成的释疑解惑之答案,故要问。

7、为了当下明心见性成佛作祖,故要问。

8、为了提振家国情怀,加持道场真理之光,复兴圣贤文化,故要问。

9、为了传播真理,推广布施正能量,故要问。

10、为了弘法利生,分灯成刹,分享智慧,照亮世界,光明法界,故要问。

一问乾坤窄,豁开智门宽

缘生不灭道,界净性如真

达摩大师《绝观论》,以问开篇,顿释具缘众生心疑,延续了佛家互动答疑,广开学路之传承,是大中华禅心道统的自然运作,总程序最优化管控也。

二、曰:“ 云何名心、

这是上来就要个概念,此时,缘门学子尚不知,心不是心,心物一元,觅心了不可得也。最核心一层密义,就是心性一体,心道一如,“ 一如体玄”,“忽而忘缘”。说成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合理化理由,都是自欺欺人,都是颠倒梦想,都是“言语即乖,心行处灭”。问者是谁?那个人,色身是硬件不会问,软件是心在问,问的是心,师心徒心,本来一心,以心问心,问师就是问自己,心问心,就是迷惑人,就是迷失了心。

《无门关钞》中记载:香严和尚说法道:“有一个人在树上,他口衔树枝,悬空咬在那里,手不摸枝,脚不踏木。这时,树下有一人问他:请问祖师西来意是什么?” 如果不回答的话,就会有负他人之意。如果回答的话,一松口就会从树上掉下来,失却生命。这种时候,你们会怎样对策呢?”当场,有一位高僧招上座对道:“我不问到树上,我只想请老师到树下指点我们一二。” 香严听后,哈哈大笑。

何以故?处树上虽然危险,还算容易,处树下反而更难。因为道得树上一句,也不一定能在树下说好法,很难使平常心与道契合。

古人就此事,评述道:“树上道易,树下道难。” 朝朝日日都要与道相符,绝非常人之所能为!

可见,有心无心,见不得,想不得,说不得;心:不可测度,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不可言说,非是非非是,亦是亦非是。即心即佛,即心即道,难解难分。混沌蒙昧良心,清楚明白真心,都是一心,千差万别唯是一心。此心,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以为是心不是心,都是妄想,以为本身即心。心不是以为的对象。有能有所也是心,离能离所,还是心。真假不二心。随便十道版本,升降轮回都是一心所为,心本无为,故无不为。

心即是佛,离相故。心即是魔,着相故。心不知心,大道故。心知是心,无明故。心不可知,乃是真知。无智亦无得,才是涅槃妙心。

正法眼藏是觉心。邪见丛生是迷心。宇宙人生大道实相,就是真如心,离相,绝待,离言,即为真性心,般若波罗蜜多诸法实相之妙,即空明朗照大圆镜智心。

一切唯心造,见相而知心。识心达本,即是明心。明心见性,即是见道,不出不入,道体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本然恒常,变化万端,都是一心三藏,实无所变,自己演戏给自己看,明白无过,着相有失。失心失念,还是此心。是非对错,都是起心动念。心无罪灭,太简单了,大道一如,任心去迷去悟而已,本无迷悟才是无始无终。

三、云何安心?”

整个宇宙人生,就是一个唯一大事因缘,那就是如何安心。所以,何以名心,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在于安心。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生教育教学,千言万语,无非就是安心。接受非常就是安心。无常即常,就是安心。不安而安。欲安难安。“歇即菩提”,休息就是安心。不动色身,就是安心。动静一如,还是安心。

四、答曰:“汝不须立心,

一旦立心,就是发狂,发野,容易生起妄想心。涅槃寂静,身平则心平,心平身亦平,身心皆现证正等正觉矣!故,不须立心为宗,心安理得,所作皆成。

《永嘉证道歌》云:“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空无所空,不立空,是本空,彻底得本,归于根本,自然安心矣!

五、亦不须强安,

“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心铭》之语,乃牛头法融禅师所说也。强安心者,未明此心也。若知晓宇宙人生大道实相,乃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何必强安此心,全是造作,费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不明心之故也。

六、可谓安矣。”

不安而安,心本自安。怀疑有心无心,都是本心。任运腾腾,何必较真?

解放思想,就是安心。实事求是,还是安心。

贪嗔痴三毒,心不安之因。戒定慧三学,心安之法门。

渐修转顿悟,从此不动心。

无心无不心,纯粹自由人。

(0)

相关推荐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悉达多,一个乔达摩|《悉达多》

    这是一篇我想发在头条被审核24小时依旧没有通过的文章.本想首发头条,奈何,机器看不懂悉达多--人工,估计应该和机器一样看不懂吧--所以,我直接选择删掉了文章.很多文,我都是这样默默的删掉了.因为头条真 ...

  • 圣贤教言是真理。对于不从身心体验,拿来就...

    圣贤教言是真理. 对于不从身心体验,拿来就用的教言,就会变成教条式的思想言论. 圣贤教言,不是对哪一个人,哪一群人.而是不同人,人生经历过什么,身心体验多少,有此领悟. 人是否要有慈悲之心?当然要有. ...

  • 楚简老子道德经 |通悟老子五千言,我命由我不由天(三)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太阳底下,本无新事! 这句话出自旧约<圣经>传道书.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用一句自己编的词来说:"知史近乎勇"! 战争最终是人打赢的,很多事我 ...

  • 终极的成功,唯“心安”两字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数年后被秦昭襄王赐死,死前喃喃自语:"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他心不安. 秦始皇 ...

  • 达摩《悟性论•慧解即圣分第二十一》探玄

    [原典]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

  • 达摩《无心论•寂然太上分第九》探玄

    [原典] 又问:"何名为太上?"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 三界之天,虽有延康,至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 十住菩萨 ...

  • 达摩《悟性论•佛不自成分第十七》探玄(下)

    [原典]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 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 ...

  • 达摩《绝观论•道遍于草木分第二十三》

    [原典] 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问曰:"道若遍者,何故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

  • 达摩《绝观论•世有伪人分第二十六》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 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 问曰:"世有伪人,不闲正 ...

  • 达摩《绝观论•如杵叩钟分第二十九》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个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

  • 祝玄冲: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365医学网

    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 作者:祝玄冲[1]  单位:武当玄武派十四代道医传人[1] 解溪穴出自<灵枢本输第二>:"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 ...

  •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始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谕以允禧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高宗即位,进慎郡王.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自署 ...

  • 《解人颐》第二十一辑:辟蠹集

    <解人颐>钱德苍 | 来源: 汉典古籍 赌博赋 有志之士,惟亲简籍.无籍之徒,专事赌钱.圆如骰盘,静极而方.方若骰子,动极而圆.红四绚烂,金幺鲜妍.钱财盈诸袖里,筹码堆于案前.习之者如醉如 ...

  • 达摩《悟性论•圣人无心分第十二》探玄

    [原典]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