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人的气质和练神的秘密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一个真正得了明白传授而且自己也真得练出内在东西来了的,其道德修养也是如影随形地跟从,断不会有自己功夫越高就越趾高气昂的态势,而是愈隐愈深,愈发地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如何如何。因为你愈是练出来的,愈是明白武者不详的道理,我们是盗了天地之机的,还要终天年,不隐得深些难道等着天打雷劈吗?你得了旁人得不到的东西,你打破了自己的阴阳五行,打破了自己既定的寿限,得了这么多好的还指望着出大名挣大钱,还有天理吗?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往身上贴金的只有泥胎木偶。练习内家拳首先得静心素念,尤其是太极拳,要无思无欲才能入港,不然外头行着拳,里头都是酒色财气,那是一万年也出不来的。从这里也可以想见,内家拳起手就是这么高的要求,何况练出来之后呢?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沉迷于红尘物欲而不能自拔的人呢?

一个没有武术基础的人,接触了形意拳,只要是练对了的,不消一个月时间身心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太极拳,八卦掌亦不出此列。我们有个东西叫精气神,虽然看得见但却摸不着,练出来的都在脸上挂着,身板上带着,你是个人上人,这就是身心的变化,往佛道那边说就是转了色身,这个过程深入了就是修行。其实只要把内家拳的心法与佛道两家的修行进行一番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是一个东西。什么叫“以神驭气”?什么叫“精气神”?说到底,就是身心一体、心能转物。你要是悟到了这个层次,就像以前老师傅们说的,你有了他的东西!所以,学内家拳的人思想上不素净是不成的,你每天练两个小时的拳,其他时间都在花天酒地,要么就阶级斗争思想杂乱,这么着也不成。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你明白了,悟了,那只是明道,还要修道,那就得照着规矩来,什么规矩?善护念,不动心!站桩也好,行拳也好,平时也好,要把身心凝于一处而不乱。
做不到绝对的,就慢慢去历练,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好。那么这个是练什么?精气神嘛,主要是练神。人,神全则健,神散则衰,神销则灭。一个人早上看着二十七八,晚上遇见天塌大祸,一下子老了十几岁,什么原因?神散了!告诉大家,天地宇宙就是这么个规律,天地万物都有神,神没有了宇宙也就毁掉了。那么我们练拳的有多少人是在练神的?估计大多数都在练筋骨皮。而且越是筋骨皮上下功夫大的,老得越快,病来得越早。为什么?身心一体嘛,你是在耗神,而不是养神。那么这个神怎么个练法?你非要去找个练法做甚?神每个人都有,就在你自己身上,何必骑马找马呢?你找着他、护着他、养着他,自然之道。
神之功用,无所不至。落实到我们这个报身,就是内在决定你健康、命运的宗主。练武术都知道开合,有开必有合,有合必有开,但是很多人放在开上,而不注重合的功用。总是想着发力打人,想着这个劲路怎么着更厉害一些,你的神气也就慢慢耗散了。开合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开出去了还要合回来,最起码得平衡。
形而上者道艺,形而下者武艺。我们练这个色身,就是要往回补,所谓顺中用逆,以求脱胎换骨。人活着是顺,其实就是消耗,把精气神消耗没了就走路了。这个和练功夫是一个道理。你没有补只是耗,那就是生命的提前预支。在过去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年轻时很厉害,过了三十五六就迅速衰老,功夫也没了。从道理上讲,练内家拳求形而上解脱者,就只是补而不泄的,有如“无缝塔”。只是出了功夫要用用,过去还都是靠这个养家糊口,所以就有了形而下的武艺。但是无论你如何用,总归补要大于泄,才能保得天命,同时功夫也才能不断提高。其实拳术里头都明白的摆在那,比如形意拳一束一展,一收一放,就是了。比如太极拳的开合。李仲轩老说过一句话,形意拳打只是一划拉,收这一下最重要,这一收就把精气神都归结到丹田,慢慢就长功夫。要是西方的科学家听这个绝对认为是胡说八道,因为太唯心了,可是心能转物,上帝也能造人啊。所以武术也好,修行也好,就是为了健康长寿,守神、护神、养神,是核心的东西。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0)

相关推荐